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http://www.CRNTT.com   2010-02-11 08:47:06  


破解困局唯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由於巨大的成本優勢,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紅利”:中國出口從2002年的3256億猛增至2008年的1.43萬億美元,年均增速達30%,遠高於GDP的同期增速。中國製造的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已超過日本、德國當年經濟崛起時在全球市場份額的高峰值。同時,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從2001年的170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4000億美元。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文章表示,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出口+美國消費”的組合主導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全球40%的經濟增長。但從歷史經驗和現實制約因素來看,這一模式在逼近極限。

  首先,中國2.3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機會成本巨大。中國外匯儲備占GDP比重從1992年的5%,升至2000年的10%左右和2009年的50%。德國和日本當年高速增長期間外匯儲備占本國GDP比例亦不過5%左右。

  其次,美國過度消費被金融危機糾正。上世紀70年代,德國和日本所持有的外匯儲備分別約為美國GDP的1%和0.5%,而中國外匯儲備占美國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1%升至2008年的10%左右。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演講中多次強調:中國價格一方面降低了美國通貨膨脹壓力,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資金壓低了美國利率水平,加劇了資產泡沫。2002年至2008年期間,美國居民消費為其收入的145%,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居民儲蓄率已經從0回升到近7%。

  再次,中國的環境和資源壓力已接近臨界點。長期來看,GDP剔除污染成本之後的部分才是有價值的。近年來,與環境、空氣污染相關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加,警示我們環境和資源對粗放式增長的承受力已經瀕臨極限。根據世界銀行2007年的專項研究,中國的能源消耗在2000年至2005年間增長了70%,水和空氣污染的經濟成本高達1000億美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