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廣東政改探路 號召官員殺開血路

http://www.CRNTT.com   2010-02-20 08:57:37  


 
  三來一補、加工製造業起步,實施外向帶動,廣州經濟開發區成立之初的發展路線,跟全國54個開發區一樣,是單一的工業園區。

  2006年,經濟開發區的第二產業占到經濟總量80%,而三產所占比重僅有20%。廣州開發區20年發展創下了驕人業績,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抱著單純的工業一條腿走路”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薛曉峰說,土地支撐不了,環境容量支撐不了,人口結構越來越失衡了,這一切都使原來的發展模式遭遇“天花板效應”。

  於是,薛曉峰帶著開發區的同事們到國內國外的開發區四處考察。“白天看,晚上開會,” 薛曉峰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廣州經濟開發區還算是師傅,結果現在徒弟不僅把師傅的東西拿過去了,還推陳出新。這讓大家頗受刺激,回來後大家就在短時間內討論出了40條對策,開發區的轉型升級由此開始。

  當年,廣東省提出了“雙轉移”政策,廣州開發區則聞風而動,更進一步。當廣東省提出“騰龍換鳥”之策時,廣州開發區自我加壓,提出要“騰龍引鳳”。“就是把鳥騰出去以後,把鳳引進來,圍繞‘騰龍引鳳’的核心問題是在土地上做文章,抽住土地這個發展的命根子來調整產業結構。具體講就是三句話:提升開發區製造,推進開發區創造,拓展開發區服務。”薛曉峰說。

  之後的三年裡,廣州開發區做了一道“加減法”。

  “加法”的例子如寶潔公司,開發區的辦法是,提升其核心製造環節,開發區與寶潔簽訂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在沒有新增一寸土地的情況下,新引進20多個高附加值的品種,把核心的製造環節引進來後,還新設了研發中心。坐落在廣州開發區的寶潔公司,成了寶潔王國在世界各地布點中搞得最好、最有競爭力和效益最高的地方。

  加法的答案是:此舉相當於五年後再造了一個寶潔。寶潔現在的產值約為300億,五年以後要形成600個億的產值規模。而寶潔占用的工業土地還是20萬平方米,沒有新增一寸地。

  這樣的“加法”延伸至在經濟開發區裡落戶的105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我們追求的是頭腦靈光,四肢發達,心臟起搏有力的產業結構。所謂心臟起搏有力就是要發展總部經濟,我們要求這些企業設總部,起碼是華南總部,乃至於中國總部,亞太總部,另外還要把研發環節放進來。包括索尼公司等,索尼華南總部和研發中心都成立了。”薛曉峰說。

  與“加法”相對應的則是“減法”。

  從2007年到2009年將近三年時間,開發區把有史以來全部的2000多個項目梳理了一個遍,高端項目促其錦上添花,低端項目逐步轉移出去,清理的項目達到了100多個。減法並不容易,原來很多項目也是通過招商進來的,開發區的做法是“送嫁妝”,“你再去找一個更適合發展的地方吧,我們制訂相應的政策支持企業轉移,好離好散,這樣成本就低了很多。”

  這一通加減法算了整整三年,在沒有新增土地的情況下,盤活了2.5平方公里的土地。薛曉峰發明了“米產”這個詞,算每一平方米的經濟容積率,他說,“搞開發,這個是核心指標”,2009年,開發區的項目投資密度從3年前每平方米500美元增加到每平方米1000美元。開發區的現代服務業增長比重首次超過製造業,去年為GDP增長貢獻率達到30%。

  加減法的效果相當明顯,廣州開發區以不足廣州1%的面積,產生了廣州約1/7的國內生產總值、1/4的工業產值和1/3的工業利潤,在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拿到了六項第一:GDP第一,工業增加值第一,工業利潤第一,財政第一,稅收第一,外商投資企業的效率第一。

  變“非洲”為“亞洲”

  有人稱蘿崗區“一邊是歐洲,一邊是非洲”。一方面,廣州開發區作為全國最先進的開發區之一,2007年人均GDP達到40多萬元,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另一方面,近在咫尺的農村,各方面發展狀況又落後於廣州市平均水平,蘿崗區剛成立時,農民的年人均收入比當時廣州市的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要想實現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擺在蘿崗區面前的首要難題是,如何實現“非洲”與“歐洲”的統籌發展,首先要把非洲變亞洲。然後再朝著“歐洲”的方向發展。

  2007年剛到任時,有兩件事情讓薛曉峰深有感觸。位於蘿崗區北翼的九龍鎮有一個村子,村裡的孩子們想當兵,卻年年都在征兵體檢上栽跟頭,而原因竟然是水質有問題,地表水受到了污染。在調研過程中,薛曉峰了解到全區還有5.9萬人喝不上安全的飲用水。於是,利用半年時間,區裡投資5000多萬元,解決了近6萬人世世代代沒有解決的飲水問題。

  另一件事情和住房有關,2007年狂風暴雨多,可是每逢雨季,薛曉峰就提心吊膽,因為害怕危破房屋坍塌。恰逢那年七一,他去一個村子訪問困難老黨員,看到一對老年夫婦住在一間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裡,因為漏雨,屋內搭起了一個塑料帳篷,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後來經過調查,他了解到全區有500多戶人家還住在這樣的危破房裡,於是,又花了半年的時間,給每家補貼4萬元錢,全部建起了新房。

  沈奎說,開發區還制定了“六增兩減”政策,在六個方面增加農民收入,在兩個方面減少農民支出,從總體上提高農民收入。

  在2009年底完成的一項權威統計中,蘿崗區的農民年人均收入已達12000元,達到了廣州市的最高水平。“基本上過渡到了亞洲。”

  2008年底以來,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外向度較高的廣東經濟影響尤為明顯,而作為廣州產業高地的廣州開發區、蘿崗區卻“風景這邊獨好”,形成了“東邊不亮西邊亮”、“此消彼長、少消多長”的格局。

  2008年4月18日,汪洋考察蘿崗區時指出,廣州開發區路子是對的,廣州科學城代表廣東的未來。

  破解“空城計”

  下一步,在蘿崗區的北部,將崛起一座以知識經濟為核心,集聚著高端產業和人才、高品質工作生活環境、美輪美奐的世界一流新城區——廣州知識城。

  然而,從目前的現狀來說,這還只是理想。

  蘿崗的交通和生活配套設施目前還不完善。從市區打車到蘿崗,司機會沿著開創大道一路前行,這是蘿崗區最靚麗的路段,是外來人看開發區的“窗口”,而目前,這條大道還沒有明顯的標誌性建築。儘管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此投資設廠,投資項目達到2500多個,其中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投資項目105個。但大部分“開蘿人”下班後便搭乘有限的幾班公交或班車返回市區,因此整個開發區入夜便唱“空城計”。

  這並不是憧憬中的蘿崗未來,也並不能代表未來的廣州乃至廣東。

  如何破解“空城計”?薛曉峰巧妙地打了個比方:“未來蘿崗新城,不僅要讓老板滿意,還要讓老板太太和小孩滿意,要讓全體老百姓滿意!”讓老板太太滿意,同樣要解決一個“歐洲”和一個“非洲”的問題。

  開發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為此,他們要吸引一百名科技領軍人才,一千名科技骨幹人才和一萬名技能人才,形成一個人才“金字塔”。而為人才提供合適的“鳳巢”計劃也列入規劃之中。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對於未來,薛曉峰信心滿滿,他相信,現在之蘿崗,是廣州最年輕的一個區,是廣州重點建設的新城之一。未來之蘿崗,將是一座創新之城、宜居之城、生態之城、文化之城、服務之城。(本刊記者:鄂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