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艋舺》:“史上最文藝”黑幫片

http://www.CRNTT.com   2010-03-26 11:40:13  


 
  這樣的背景下,《艋舺》能夠在開拍前一年就先確定好2010年春節上映的檔期,其意義不啻於一場革命。

  2009年2月,《艋舺》制片人李烈拜訪三大發行片商之一、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石偉明,主動提及該片規劃。石偉明說:“如果你們能把片子做得讓觀眾有‘哇!’的感覺,就讓你們上春節檔。”

  為了這一個“哇!”字,鈕承澤、李烈幾乎完全修改了《艋舺》的拍攝策略,無論資金、演員還是銷售的規格計劃,全部變成“大片”的模式。李烈說:“我們算一算,三千萬做不出‘哇’的感覺,至少要五千萬……我們一路上就拼這個東西。” 最後他們找到了六千萬台幣投資。這意味著與戲院分成之後,如果還想回本,《艋舺》至少要衝出一億五千萬台幣的基本票房門坎。

  所以從一開始鈕承澤就知道《艋舺》必須大賣,或者說,整部電影所有環節的選擇都建立在一個毫不含糊的假設之上:如果這樣做,觀眾會樂意買賬。

  原始創意來自周傑倫

  《艋舺》的劇本在鈕承澤手裡已經有五六年時間,是他與前女友曾莉婷的共同創作,但最初的靈感卻來自周傑倫。周傑倫早在還沒拍《不能說的秘密》時,就已經打算拍攝一部以台灣黑道為題材的電影,2004年的一天,他給鈕承澤打電話:“豆子(台灣影視圈人對鈕承澤的昵稱),我們拍一部你小時候那個年代的故事,名字就叫《艋舺》吧!”

  1966年出生的鈕承澤,9歲便進入演藝圈當童星,1983年17歲時因出演朱天文、侯孝賢編劇,陳坤厚導演的《小畢的故事》,以及侯孝賢早期代表作《風櫃來的人》,紅遍全台灣。周傑倫所指的“你小時候那個年代”,便是鈕承澤最青春恣意的1980年至1990年。

  而“艋舺”,指的是台北市西區,今天稱作“萬華”的一帶,那裡是整個台北市的發源地。從清朝到日據時代,艋舺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商業中心,所有貨物都從艋舺上岸,這裡人口密集,魚龍混雜,同時也香火鼎盛。生活在艋舺的主要是講閩南語的台灣本地人,稱為“本省人”,在龐大利益背後也滋生出角頭林立的本地幫派。

  被鈕承澤稱作good old days 的80年代,對艋舺而言也有著特殊的意義。1987年,在台灣延續了三十八年之久的戒嚴令解除,整個社會無論內部還是外部環境突然變得寬鬆,外省幫派興起、槍支開始泛濫,造成艋舺各方勢力重新洗牌,延續幾個世代的倫理與規範開始崩解。

  鈕承澤腦海中湧現出很多從前的回憶片段。包括少年時代在台北無所事事的游蕩;包括由於成名太早,在學校遭遇同齡人的尋事挑釁;也包括目睹過的揮刀砍殺、殘酷青春。他花費八個月時間翻閱當時的社會案件資料、透過私人關係訪問了很多艋舺在地耆老,在大量田野調查基礎上,寫完《艋舺》劇本。“可是當時受限於預算,文本上可能是玩一種結構的巧妙,很多地方避重就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