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鼓勵民間投資”何需出新政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27 09:03:19 |
在石油、電信、鐵路等壟斷行業中,民間資本占比更低。特別是2006年國資委出台了《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提出電信、能源等七大行業將由國有經濟控制。這等於顛覆了“非公36條”開放壟斷領域的精神。而2009年,“四萬億投資計劃”更是成為民營經濟“失去的一年”,大量的信貸、資源、項目,絕大部分給了國字號的企業,各地國字號“地王”崛起和一些地方通過重組整合等手段,將民營資本逐出。而就在2009年國企大舉突進,民間投資萎靡不前的時候,國家發改委已經將起草的《關於進一步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俗稱“非公20條”)提交國務院。 文章指出,放在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非公36條”的確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強大的利益集團面前,這麼一份閃射著改革光芒,凝聚著幾代改革人共識和智慧的重要文件卻成了“帶著鐐銬的舞者”,面對強大的體制和既得利益者鑄就的“玻璃門”,讓國企高歌猛進的同時,民間資本只能選擇退出,這無疑從根本上推翻了30年來國企改革的基本共識,對整個國企改革的目標顯然造成了顛覆性的摧毀。 文章表示,鼓勵發展非公經濟,還是追求國企在所有領域的突飛猛進,這關係到中國未來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的方向性選擇問題——— 是選擇按照市場來配置資源,還是選擇按照政策、關係和權力來配置資源。歷史一再表明:在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低效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即使在2009年,非公經濟無論在效率,還是就業的貢獻上,依然優於國企。2009年中央企業利潤雖然高達近8000億元,但如果分析這些利潤的來源和分布,就會發現,賺錢的絕大多數都是壟斷企業,一般競爭領域的要麼不賺錢,要麼產能過剩。 中國要發展真正的市場經濟,其觀主體不可想象沒有非公經濟。對於非公經濟的發展,無需出台新的政策,而應該檢討這幾年來我們在非公經濟政策方面為什麼執行力如此不盡如人意。將“非公36條”真正貫徹落實,比出任何政策都有利於非公經濟的發展。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