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章念馳:走出兩岸關係盲區

http://www.CRNTT.com   2010-04-05 00:04:57  


看懂了“選舉”,也就看懂了台灣社會。
 
  二、“四場選舉”決定了島內政治走向和兩岸關係變化

  台灣是個選舉社會,又美名曰“民主社會”,權力與公眾人物都必須經受選舉洗禮;選民雖說是上帝,但公共政策、內外關係、族群“統獨”……乃至歷史、文化、傳統都會影響選情,候選人設計的選舉語言,往往會讓選民亢奮而忘記恐懼和不計後果,讓整個社會圍著選舉走,選舉往往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大事。選舉掛帥,短線操作,急功近利,內耗不斷,侵蝕吞噬著台灣社會的根基,這種社情民意是生活在另一種社會制度下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台灣社會的許多問題,可以說都與“四場選舉”有關,如果不從這個角度去看,往往會看不懂。

  台灣周而復始的選舉有四場,最基層的是地方選舉,是選17個縣市309個鄉鎮的縣市長與鄉鎮長,及縣市議員的“三合一”選舉,這場選舉決定了40%人口的權力更替。其次是“五都選舉”,即五個“院轄市”的市長選舉,是佔人口60%的地方選舉,選情激烈程度勝於“三合一”選舉。再有就是“總統”與“立委”的兩場選舉,誰當選“總統”誰就擁有任命“行政院長”權力,“行政院長”有權“組閣”,因此獲得“總統”權就是獲得執政權,爭奪是最激烈的。但是“行政院”所有法案與決議是需要經“立法院”議決,因此爭奪“立法院”的多數,即爭115席的半數變得極為重要,選“立委”的激烈程度又不遜於“總統”選舉。為了勝選,候選人往往不擇手段,最常用手段是抹紅抹黑,利用悲情催票,利用“去中國化”激化藍綠矛盾,但一旦選民希望兩岸關係緩和,他們又會毫不猶豫地打“和緩”牌、“三通”牌。選舉是“民主政治”產物,而政治人物選前承諾,選後往往不會兌現,故稱之“選舉語言”,即不必認真看待。觀察台灣問題必須瞭解這一點。

  三、“四代人”有著不同的思維與選擇

  觀察兩岸關係,研究台灣問題,一定要以“世代”分析的眼光,要知道台灣社會是由四代不同年齡人組成的,他們的政治取向與思維方式是各不相同,我們要學會對各階層的社會分析方法,全面認識台灣社會。

  台灣第一代人是李登輝這一輩,出身於“日據”時代,他們一生下來就是“日本人”,受日本“皇民化”教育,只是他們是日本的二等公民。第二代是“戰後”成長起來的一代,如連戰、陳水扁一輩,他們帶著強烈的國共對抗意識。第三代如朱立倫、羅文嘉一輩,他們在台灣“本土化和民主化”浪潮中成長起來,對祖國的概念是很淡漠陌生的。第四代則是“八○”、“九○”後成長起來年輕的一代,他們受到過完整教育,有高學歷,是溫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嬌嫩的一代,人稱“草莓族”,亮麗而不抗壓,但他們中不少人隨父母從小就到大陸發展,對祖國有全新視野。這“四代人”看問題與追求並不一致,我們要善於區分辨別,要關注他們之間的差別,有的放矢地工作。

  總之,兩岸關係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要善於學會“三四四”的研究方法,全面判斷兩岸關係,避免武斷而落入誤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