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何處安放趙本山的“慈悲”

http://www.CRNTT.com   2010-04-14 12:00:26  


 
  毋庸置疑,只要能讓我們“快樂地活著”,確實乃是人間之至大至深的“慈悲”。但是,你趙本山能給得了嗎?快樂生活,並不是小品或者電視劇就能給予的,並不是嚷嚷幾句“不差錢”就真的不差錢了的。快樂是一種需要,但卻是建立在另一種需求滿足的基礎之上的。所謂另一種需求,就是我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養,弱者有所靠,病者有所醫。否則,快樂就只能是麻醉劑,只能是迷幻劑,只能是讓人們感覺不到痛楚的一種強化痛楚壓迫的方式。

  無意間,我就想起了一個叫羅蘭.巴特的法國哲學家。他認為,在還存在著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時候,讓人快樂的文化,就是無恥的;而只有讓人們覺得刺痛和沮喪的藝術,才是充滿了批判和反思精神的文化。

  這就意味著,趙本山所說的藝術家的責任,如果僅僅局限於提供“快樂”這種迷幻藥,那麼,人們的笑聲是真實的,給人們歡笑的這件事情是“慈悲”的,但這種“慈悲”是建基於一種無意識性的無恥之上的,建基於對於收視率和利潤追求的天然正確的理念之上的。

  不得不承認,作為趙本山主演的小品和電視劇,曾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藍本。電視劇《一村之長》中的郝運來、小品《三鞭子》中的老車夫,一度激起人們反思歷史、改革現實的訴求。但到了小品《賣拐》中,善良的廚師被當做是“傻×”來戲弄,而且年年戲弄,直到廚師“成長”為只有算計而沒有善良的“反忽悠”者才算結束。

  其實,我並不期待趙本山能深刻到理解知識分子對現實權力體制和文化弊端的尖銳批判。我只是期待很多如趙本山一樣地位的藝術家,在其果腹飽暖之後,能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資本,多為弱者鳴不平,多為體制中的各種缺陷提供照妖鏡,而不是一味提供“傻樂”,那也值得再多一點兒敬意獻給他們。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