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們中誰能成為盧安克?

http://www.CRNTT.com   2010-05-26 11:55:47  


廣西東蘭縣山村,盧安克在村童中間。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訊/盧安克,一個扎根中國偏遠窮山村長達10年的德國青年。“盧安克之所以是盧安克,因為他與我們不同。比如他不需要回報父母的恩情,他的父母可能遠沒有中國父母那樣含辛茹苦;比如他比很多中國人更有獨立性,他的選擇,不管是怎樣的選擇,總能獲得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尊重與支持。更深層次的差異可能是文化上的差異,比如我們把支教當成一件十分高尚的事,而在盧安克看來,那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他們那里是否格外受到贊美,但至少不會遭人白眼、惹人猜疑;在他們那里,人的尊嚴也許不像在我們這裡,需要通過財富的多少、權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來體現。”《青年時報》日前登載言殊的文章“我們中誰能成為盧安克”如是說,詳細內容如下?

  一個行將畢業的大學生幾日前找到我,咨詢就業的問題。他說不想去“支教”,因為那樣太功利了。我說“支教兩年考公務員加分”,如果是衝著這個去的,當然是“功利”的,但你可以不衝著這個去啊!其實把“就業”與“支教”捆綁在一起,本身就與“功利”難分難舍。我對他說“支教”是一件高尚的事,年輕人應該懷抱理想,但我又立馬意識到,我扯得太遠了———他連讀研的機會都放棄了,說要盡快找到工作,以便能掙到錢報答尚在貧困中的父母。

  我對他談盧安克,談那個扎根中國偏遠窮山村長達10年的德國青年。他說將來也許會做盧安克,但現在做不到。我說我也做不到,我的現在可能就是你的將來,將來你也未必做得到。中國人有太多的包袱、太多的羈絆或者說太多的“責任”,你沒有辦法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我就無法拋開家庭,單獨投向偏遠的山村,除非我的妻子與女兒願意與我一起去;而即使她們願意與我一起去,我也未必願意讓她們與我一起去,我會擔心女兒將因此失去好的教育,最終考不上好的大學;更大的憂慮來自於經濟方面,我們並非大老板,工資是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放棄了現在的工作去支教,等於放棄了生活保障以及對孩子將來教育的種種美好計劃。我也未必能得到父母兄姊、朋友、同事的理解,我的社會評價將會降低,我的生活也可能陷入貧困,從而沒有了尊嚴。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