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世界工廠轉身之痛

http://www.CRNTT.com   2010-06-15 08:50:29  


 
  勞動力和石油不同,是一個彈性極大的資源。雖然一個國家不能像魔術師的帽子變兔子一樣,隨時變出一支適齡勞動人口大軍,但是,勞動力資源是可以通過調控工資水平、社會保障、工作條件、工作強度等等方面來讓原本不願加入勞動隊伍的人重新上陣,也可以讓原本在勞動隊伍中的人決定解甲歸田。

確實,中國的剩餘勞動力比過去減少,但引起中國製造業勞動力短缺的根本原因肯定還是資方開出的工資水平,遠遠落後於生活開支的通脹水平以及飆升的房屋價格。
  中國社科院的資料顯示,中國農民工的工資在過去10年的最初幾年增長了2%至5%,在2004-07年期間增長大約7%,而去年才增加了16%。

  中國的農民工忽然發現,他們的微薄薪水已經多年未有大漲,論購買力平價,已經是通貨膨脹中被“剪羊毛”剪得最慘的一群人。與80到90年代來到中國大城市的第一波農民工不同,80後的農民工不滿足於存幾年錢,然後返鄉。他們想在繁榮的大都會定居,從此改變農村人的命運。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更高的收入,來支撐他們的城市夢想。

  中國的工人在勞資博弈中的議價條件隨著他們的學識和視野的拓展,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加薪潮只是其中反映出來的一個側面而已。

  更重要的是,看中國的加薪潮,必須把它放到世界經濟的大趨勢中來理解。

  隨著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濟體在次貸風波後一蹶不振,中國幾乎是被迫地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世界市場”,以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而要成為“世界市場”的中國就必須擁有龐大的消費人群。目前撐起中國消費市場的,主要還是能夠簽單公款消費的官員,以及靠每月薪水過活的城市白領。中國的普通工人階層,經過了國企下崗和民企盤剝,再面對這飛漲的樓價、教育、醫療成本,在過去的十年,已經悄然從中國的消費群體中淡出。

  只要勞動報酬在GDP中所占比重保持在低水平,中國的千萬製造業工人就無法參與到消費群體中來,中國通過內需消費驅動經濟的必要轉型就不會成為一個普遍的存在。繼續依賴於飆升的政府投資來驅動經濟,必將造成政府巨大的赤字,成為國際游資痛宰人民幣的入口,絕不是個長久之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