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壓倒明王朝的最後稻草

http://www.CRNTT.com   2010-07-17 08:50:00  


 
  2 士人信仰的真空

  在我看來,壓倒明王朝的最重稻草之一,是起於明中期的士人思想及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演變。

  明中期,是繼承自宋的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更替時期,陽明先生生前及故去後一段時間內,各種心學分支及理學流派紛沓而至、交戰不休,致使很多士人在內省這一道路上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境地。

  中國絕大多數士人,其信仰和立身之本是某一門學說,如儒學等等,而不是像西方那樣的宗教信仰,因此在這種之前信奉的學說被質疑和擊破、又無後來合適的強勢學說可以信奉、哲學思潮異常混亂的狀況下,很多士人幾乎等於進入了一個信仰坍塌的真空狀態,頓時便茫然起來。信仰危機的現實危害是巨大的,歷史上的例子很多,現在的例子也很多。後人說明末禮樂崩壞、道德淪喪,我以為其根本就是源於此。當然,這種禮樂崩壞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個漸進、積累和觸發過程的。

  3 從黨爭到權力之爭

  與此同時,明王朝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經濟狀況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大的波動。內閣、皇帝、朝臣、士林之間的多方博弈在這一時期異常激烈,如嘉靖時期的“大禮議”、萬歷時期的“萬歷新政”和“爭國本”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得原本相對穩固的政治體制出現了較大的變革;而沿海倭患以及萬歷三大征,還有江南地區的經濟和社會模式演進等等,又使得整個國家的經濟、民生狀況波瀾迭起。

  嘉靖時的“大禮議”事件,雖然有內閣試圖制約皇權的起因在內,但大部分參與其中的朝臣,是出於捍衛傳統和理念的目的,其中也包含了新興的王學和傳統程朱理學之爭。而之後萬歷時的“爭國本”,幾與大禮議的本質和過程如出一轍,區別無非是“大禮議”中理虧的是內閣和朝臣一方,“爭國本”時理虧的是皇帝和後宮勢力而已。有意思的是,這兩次事件的勝利者,都是占理的一方,而不是權利大的或人數多的一方。在我看來,這正說明了這時候的鬥爭,本質上還只是理念和觀點之爭,爭的是個是非曲直,大家都還在講道理,而不是純粹的權力和利益之爭。

  只是,一旦爭起來了,哪怕起先沒有黨,時間一長也會有黨,有了黨和黨爭,自然就要牽扯到權力和利益。因此,如果說嘉靖時期的“大禮議”和萬歷時期的“爭國本”還算是純粹的理念和學術之爭的話,那麼萬歷後期的一系列“京察”紛爭就是純粹的黨派之爭和權力之爭了。有明一代最慘烈的黨爭,自此發端,且愈演愈烈,政風敗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