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人民幣升值 走向富強還是失落

http://www.CRNTT.com   2010-06-21 10:18:20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是雙刃劍。
  中評社台北6月21日訊/“該來的還是要來!大陸啟動人民幣升值機制,此一舉動與啟動工資上漲一樣,都可能改變大陸與全球經濟的風貌。大陸將因此走向富強還是失落?”《中國時報》今天登出呂紹煒的文章“升值走向富強或失落?”文章內容如下:

  從好的方面看,匯率強弱其實可以表彰一國經濟力的強弱消長,任何經濟強權在崛起過程,最後都會經歷貨幣的“補漲”,終而由區域貨幣成為“國際貨幣”。英、美、德、日都曾經歷如此階段。

  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匯率升值代表這個經濟體的錢“變大”了,拿到世界各國用都變成“很好用”。人民購買力變強,更有能力提升生活品質;企業到國際上更有能力買貴重、先進的資本設備,提升生產力,甚至到處購併它國企業。原本蓄勢待發的通膨壓力可望得到紓解;而升值帶來的資金潮,也會推升資產價格。

  但壞處也有,特別是大陸目前情況風險更高。立即的壞處當然是二.五兆、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外匯存底就要被匯率升值“吃掉”一部分。而在內部已因工資上漲而可能削減出口競爭力之際,匯率升值當然是雪上加霜,失業可能增加、經濟成長反而變差。資金潮如果無法導入實質生產,也可能吹出一個大泡沫,泡沫破碎時,整體經濟向下沈淪。

  其實,台灣在民國七十幾年時也走過類似過程。出超不斷累積後,台幣匯率終於被迫升值,從四十元兌一美元升到二五.五元才終止,同期股、房雙市的飆漲泡沫也產生;工資在這段時間每年上漲一成多。但台灣以科技產業填補化解這段轉型的風險,提升了經濟體質。至於民國九十年後台灣的“失落”,有其它因素,此時匯率早被打回三十多元了。

  不過,故事不是總以喜劇作收,七○年代的荷蘭、與八○年代的日本是匯率升值後經濟受創的典型。特別是日本,其“失落的十年”(其實快廿年了)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日本特有僵化的體制讓其無法快速調整;有人說是大泡沫導致資產負債表“破個大洞”,企業要花十多年修補;更有人直指日本就是“經濟老人病”。無論原因何在,大陸對人民幣升值步步為營,部分原因就是擔心步入日本後塵。

  但以國際政治經濟面來看,大陸成為“日本第二”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大陸不必如日本般“聽從”老美指揮,人民幣即使升值,升值幅度仍是大陸官方牢牢掌控,可以預期其調整是緩慢且配合國內外經濟情勢作調控。而泡沫問題,大陸官方亦不斷壓制。此外,以經濟發展階段看,大陸經濟體仍處於上升擴張階段,擴張本身就可帶來很大的調整能量與契機,其情況如廿世紀初的美國、或六○年代中的日、德。

  大陸近廿多年來,經濟風險不斷,改革開放初“摸著石頭過河”的亂象、政治動盪的倒退、九○年代的高通膨、金融機構的高壞帳、幾次的資產泡沫…,都一一通過。雖然是市場經濟,但公營企業比重高、中央集權集錢又是事實。如果大陸再順利過了這關,經濟體質成功調整,那麼,美國倡議數十年、以自由化、民營化、政府不干預為主軸的“華盛頓共識”,可能真要被“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北京共識”取代,成為開發中國家追隨的典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