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做媒到做秀:我們時代的愛與秀

http://www.CRNTT.com   2010-06-21 11:08:33  


 
  誠如趙本山在小品中所言:“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到電視征婚也是有原因的”,突破道德的藩籬,勇敢追求個人幸福,是其時中國需要特別彰顯的時代主題。然而現在似乎不必如此了,時代的主題再一次成為重建社會道德,重塑正確的愛情觀以及所謂“真善美”。——從打破到重建,從強調個性主義百花齊放的婚戀觀,到公權力快速介入以尋找普遍的愛情真諦與愛情共識,從激進的衝出到可能的保守,逆轉與輪替在中國的發生不過短短20年時間。

  事實上,世界範圍這類節目的基本邏輯都是:電視真人秀要製造張力和矛盾,有張力便要極端,有極端才有刺激,有刺激才有娛樂,有娛樂才有收益。在這場以愛為名進行的娛樂真人秀所引發的管制熱潮中,一方立場堅定反應神速,一方則心領神會低調處理

  12年前,1998年湖南衛視開播的《玫瑰之約》,是我們時代“愛之秀”主題的另一個重要節點。以今日廣電總局整改通知的標準看,這檔男女青年各六名,通過現場對話、交流、遊戲,最終選擇鐘意嘉賓成為戀愛對象的欄目,內容真可謂清新、健康。如果《電視紅娘》還帶著鄉土狀態的青澀面紗,那麼,《玫瑰之約》的速配已經具備了城市青年所渴望的小小溫馨,它恍若當時方興未艾的綜藝晚會,在參與式的戲謔調侃及遊戲娛樂中一次次將愛情的羞澀消解,又一次次還原。

  今天來看,這檔節目的標誌性意義在於,在愛情及婚戀這件一貫嚴肅的事情上,中國人已經習慣甚至熱衷於把自己當做電視的娛樂素材推出了,愛情的思想解放已經完成。經歷20世紀90年代初的壓抑與1992年之後個人主義迅速而全面的釋放之後,電視媒介的強勢帶來了這個革命性的變化,做媒成為做秀,相親成為娛樂,前後尾隨《玫瑰之約》開播的30多檔同類“速配”節目為其做了最好的歷史證明。

  除了大眾文化的典型代表《玫瑰之約》,1998年中國另一段值得反思的歷史,是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分化與公開對峙。如果我們把這兩段歷史事實放在一起便會發現,無論知識精英還是普羅文化,20世紀最後那幾年都是一個啟蒙價值(例如“解放思想”)所形成的知識和社會共識開始破滅,進而走向價值及手段對抗的年代——這並非牽強附會,《玫瑰之約》彰顯的個性及娛樂方式已經引發批評了:一方面痴迷於秀與看秀的觀眾認為相親需要升級,慣常的遊戲規則已經老化,應有更新鮮更強烈的刺激;另一方面,對參與娛樂的嘉賓身份及速配結果真實性的質疑成為了《玫瑰之約》需要面對最大的負面意見。

  時間到了2003年,在絕大多數同類節目慘淡收場的情勢下,久撐局面的《玫瑰之約》選擇了停播整改。需要銘記的是,此時的廣電總局並未發出要求整改的聲音,它的停播是電視媒體自由市場競爭的規律使然。

  ○秀之未來

  今天人們所能記起的廣電總局最早的一條“禁令”,往往是2002年《流星花園》被停播。也正是從那時起,包括嚴打“打扮怪異、語言低俗、內容涉黃、語言暴力、血腥、行為失度、宣揚拜金”等現象在內的“反低俗化”成為總局日常工作的重點之一。

  自1992年改革重啟,政治及經濟領域的巨大變革所引起的社會斷裂在那一年似乎正在得到國家權力的高度重視,整治勢在必行。人們也應該記得,2002年之後,關於新聞性媒體的針對性管理也在同步加強。此種背景下,很難想象《玫瑰之約》掀起的電視相親浪潮如果不是在2003年走向低潮退出收視率的制高點而一直存在,它們會招致何種管制措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