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特區的意義在於通過制度創新做增量

http://www.CRNTT.com   2010-06-22 10:35:17  


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對廈門、對海西經濟區以及對整個兩岸經貿意義重大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訊/媒體報道,包括廈門、深圳、重慶和海南島等地在內多個區域經濟規劃近來獲得國家密集批准,上海商報今日登載社評“特區的意義在於通過制度創新做增量”,文章表示,“我們希望,各經濟特區要保持當年充滿經濟特區之創新精神,全力創新…特區之於全國的意義在於通過制度創新做出增量,而非通過政策壟斷來攫取其他地方的經濟資源。而要實現這一點,還是鄧小平的那句話:大膽試,大膽闖。”其內容如下:

  近來國家密集批准多個區域經濟規劃,提升區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20日,國務院已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並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此前,深圳特區擴關申請、重慶“兩江新區”總體規劃方案以及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等相繼獲批。

  特區、新區等經濟區域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起著全國經濟發展示範作用,一直起著火車頭的作用。如今,多個區域經濟規劃獲批,既是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新一輪區域經濟規劃建設的熱潮,又是可以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作為促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變的拉動力。

  重慶的“兩江新區”是與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同樣級別的全國三大副省級新區,它將帶動重慶發展,同時作為西部門戶,對整個西部大開發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這三大新區的布局,以冀拉動全國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海南的國際旅遊島定位,對於當地產業結構轉型起到了積極效果。

  廈門經濟特區和深圳特區都是老的經濟特區,由於歷史原因,老的特區幾乎都面臨著發展的瓶頸,不僅囿於狹小空間自身發展騰挪不開,而且難與當地經濟融合及輻射周邊區域,更阻礙了當地經濟轉型。因此深圳擴關不但提高深圳整體競爭力,更增強了深圳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度。

  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的意義不僅與深圳擴關相同,而且借目前兩岸關係緩和之東風,首先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更有把海峽兩岸今天的共識“兩岸經貿制度化”落到實處的意思,其對廈門、對海西經濟區以及對整個兩岸經貿都是很有好處的。

  從國家密集批准多個區域經濟規劃中,我們既看到了中西部經濟崛起,更看到了這些規劃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複制增加擴大過去經濟特區的生產經營方式、數量和規模,不是簡單地增加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東部沿海地區成功的以出口加工為主的經濟模式,而是有利於當地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換代,譬如廈門的兩岸金融服務中心、海南的國際旅遊,等等。

  我們說,這些區域經濟規劃都很有用,無論對當地經濟發展,對當地經濟結構轉型,對當地經濟的對外輻射都很有用。我們知道,目前全國各地有許多地方都在規劃自己的區域經濟規劃,都希望國家批准自己的“經濟特區”。當然,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足為奇,誰不想把自己的地方建設得好一點快一點?不過,這是不現實的。

  一方面不可能把全國都變作經濟特區,這樣的話也就無所謂特區了。但從另一角度看,全國都是經濟特區實際上現在已經基本做到,當年作為試點的特區的特殊政策現在大部分已經成為面上的政策,普遍適用。今天的經濟特區只不過又有了新的情況下需要新的試點政策,例如,目前獲批的特區大多推進有城鄉一體化和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內涵。

  更進一步說,其實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改革、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換代,最需要的恐怕不是什麼經濟特區及特殊的政策,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最需要的是創新,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的經濟組織、新的經營模式、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等。當然任何發展最需要的始終是創新,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需要的也是創新。當時的經濟特區本身就是創新,而在經濟特區中更是充滿創新。

  現在所批准的多個區域經濟規劃,其中不是沒有創新,只是給人的印象似是特殊政策大於制度創新。我們希望,各經濟特區要保持當年充滿經濟特區之創新精神,全力創新。這是經濟特區內外都需要的一種精神,唯有創新才能完成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歸根結底,特區之於全國的意義在於通過制度創新做出增量,而非通過政策壟斷來攫取其他地方的經濟資源。而要實現這一點,還是鄧小平的那句話:大膽試,大膽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