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吳冠中:美術界是變形的妓院……

http://www.CRNTT.com   2010-06-27 08:48:34  


 

現代快報:藝術戰士吳冠中

2010年06月27日03:18 

  在中國當代畫壇,吳冠中是一個閃光的坐標。九十一載春秋飛渡,他用如椽巨筆記錄了人生的悲喜甜酸,也記錄了時代和藝術的滄海桑田;九十一年風雨兼程的生命羈旅,一分一秒地壘築起這位享譽國際的繪畫大師的藝術高度,每一步,都艱難備至。為了堅持自己的藝術理論,吳冠中常常放下畫筆,拿起鋼筆,與畫壇的保守派們爭辯,從世紀末畫壇筆墨之爭,到炮轟美協、畫院的不作為,吳冠中以一個藝術戰士的身姿,為中國畫壇“革命”。快報記者 李穀

  “筆墨等於零”

  引發世紀末中國畫壇之爭

  1992年,吳冠中在香港《明報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頗具挑戰性,叫《筆墨等於零》。其基本觀點是: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筆墨,價值等於零,就像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於零。筆墨只是奴才,絕對奴役於一定思想情緒的表達。由於“筆墨等於零”的說法再次觸動了傳統中國畫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引起了美術界同仁們的高度關注。

  到了1998年,在北京舉辦的《98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大展》研討會上,張仃發表論文《守住中國畫的底綫》,對吳冠中“筆墨等於零”的觀點進行了溫和而堅定地批駁。張仃在文章中明確表示“不能接受吳先生這一說法”。張仃認為,“書畫同源”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共生現象。一切中國繪畫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審美實踐都要從這一現象出發,而這一共生現象的基礎是一種工具文化,古人直接用“筆”來定義這一工具文化。它是認識中國畫最根本的立腳點,是中國畫最終的識別系統。綫條的筆性是完全具備獨立品格的,這也就是黃賓虹所說的“內美”。它是中國畫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理由,也是筆墨即使離開物象和構成也不等於零的原因。筆墨精妙,是中國文化慧根之所在,如果中國畫不想消亡,這條底綫就必須守住。

  張仃的文章發表後引起較大反響,不少畫家、評論家紛紛撰文表示贊同。對此,吳冠中在1999年4月7日的《光明日報》上,再次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說“筆墨等於零”,除了堅持原來的觀點外,吳冠中批評了當今中國畫創作中筆墨僵化、程式化的現象。比如有的畫家到了美國,自稱畫了一批美國的風景畫回來,一看不過是黃山、廬山的翻版,只不過多加了幾棟美國小房子而已。

  吳冠中認為,吳昌碩和齊白石都是繪畫大師,可他們摸索了一輩子,到晚年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後人要學他們,即使學一輩子,把精髓都學到了,也還是重複前人,沒有自己的東西。因此,與其學他們,不如另辟蹊徑,學會表現自己的感情。

  吳冠中最後這樣寫道:“西方人覺得中國水墨畫沒有前途,就是因為我們陳陳相因,老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所以必須發展,必須革新,不然就是死路一條。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其實是想保住中國畫的前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