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有非常之事 然後有非常之功

http://www.CRNTT.com   2010-07-09 11:07:17  


人們曾經對DNA在醫學上的公用抱有極大熱情
  中評社台北7月9日訊/中研院史語所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表示:“泡沫是對於未來的報酬過度樂觀造成的。但是在本質上,創新就是冒險。要是堅持事前精算投資效益,破壞性創新大概永遠沒有機會起步。”“泡沫是熱情奴役理性的產物。股市泡沫、金融泡沫、房地產泡沫,對社會有害。而網路泡沫、生技泡沫成就了基礎建設,大眾受益。”“現在基因組科學已反璞歸真,有遠景,無願景。生技還值得投入嗎?狂者進取,事在人為。別再扯醫療利益就好。”文章內容如下:

  十年前,六月廿六日星期一,美國華府白宮。柯林頓總統舉行記者會,英國首相布萊爾透過衛星視訊參加,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即將完成。那是個劃時代的成就,美國自一九八八年起,已投入廿五億美元。柯林頓預言:基因組科學會影響每一個人,因為大部分人類疾病的“診斷、預防與治療”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現在回顧那些說詞,難免覺得膨風。不過將心比心,當年白宮召開記者會,正值網路泡沫與生技泡沫雙雙破滅的時刻。那時的美麗說詞,也許出自扶危定傾的勇氣,而不是願景。

              願景vs.真相

  我們現在知道,人類基因組裡大約有兩萬五千個基因,絕大多數功能仍不清楚。而人類的常見疾病,與基因有多大關係?哪些基因?致病機轉如何?是否可能操控與治療?沒有一個病有完整、可靠的答案。美國波士頓一個研究團隊追蹤了一萬九千名婦女十二年,今年二月發表報告指出:想預測哪些人會罹患心臟病,最可靠的不是基因信息,反而是傳統的家族病歷。

  至於罕見疾病,往往涉及特定基因。例如十七號染色體上有個製造膠原蛋白的基因,要是發生突變,就會造成玻璃娃娃:他們的骨骼非常脆弱。然而找到致病基因,不保證能研發出對症療法。有些病即使找到了禍首基因,十多年後,甚至連它的致病機轉仍弄不清,如杭丁頓氏症。

  總之,對大多數疾病,當年的期望都落空了。十年前的白宮記者會,無異基因組科學的揭幕式;美國民間對相關生技產業的投資,卻開始暴跌。這絕非巧合,畢竟基因組科學是基礎科學。上個月,美國紐約時報先由兩位資深記者分別發表專題報導;繼之以社論回顧過去十年,理路清明,要言不煩。結論是:基因組革命遲早會造福人類。但是沒有人有把握。未來數十年,科學界與生技業面對的挑戰,不比過去輕鬆。

                         福自泡沫來

  這麼冷靜的評估,反倒讓人懷念上個世紀末的狂熱;那段充滿希望、熱情洋溢的歲月。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點子於一九八○年代中期出現。一開始學界疑懼、民間冷漠,一九八○年諾貝爾獎得主吉伯特(WalterGilbert)離開學界自行創業,卻募不到資金。一九九○年十月,聯邦政府支持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上路,當年獲得八千四百萬美元。其他國家紛紛跟進。著眼於醫療利益的私人資金大舉投入;生技泡沫於是成形。

  泡沫是對於未來的報酬過度樂觀造成的。但是在本質上,創新就是冒險。要是堅持事前精算投資效益,破壞性創新大概永遠沒有機會起步。生技泡沫的氛圍令人勇於嘗試,促進了生物信息分析與DNA定序等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執行過程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技術突破:定序變得又快又便宜。估計三、五年後,個人全基因組定序只需一千美元。

  泡沫是熱情奴役理性的產物。股市泡沫、金融泡沫、房地產泡沫,對社會有害。而網路泡沫、生技泡沫成就了基礎建設,大眾受益。

  現在基因組科學已反璞歸真,有遠景,無願景。生技還值得投入嗎?狂者進取,事在人為。別再扯醫療利益就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