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北大在京擴招是制度倒退

http://www.CRNTT.com   2010-07-19 08:26:34  


 
地方保護主義的根源

  高校顯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必然和所在地方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財政到土地、從水電供應到治安管理,大學這個小社會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城市這個大社會。地方居民和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支持當地高等教育發展,而高校則“知恩圖報”,為當地劃撥更多招生指標作為“回報”,似乎合情合理,有何不可?且慢,我知道地方支持是地方保護主義的根本原因,但是“原因”不等於“理由”,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原因是指實然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理由則是應然意義上的正當性辯護。打個比方,獲得高分的迫切心情或社會壓力促使吉林鬆原的某些考生高考舞弊。這種心理或壓力固然是舞弊的動因,但是並不能構成舞弊的正當理由;我們可以理解舞弊為什麼會發生,但是並不因為這種心理或壓力存在就認同舞弊是正當或應該發生的。同樣,地方支持———或更准確地說,撤回支持的威脅———是高校招生地方保護的原因,但未必足以構成其理由。

  在這裡,首先需要區分兩大類高校———所謂的“部屬院校”和“地方院校”。“地方院校”是指傳統上隸屬於省市、主要靠地方財政供養的高校,“部屬院校”則是指隸屬於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主要靠中央財政供養並通常被認為“屬於全國”的高校。當然,兩者的界限絕非截然分明,尤其是近年來又出現了一批“省部共建”院校,進一步模糊了“省”、“部”界限。盡管如此,模糊的界限也還是存在的,至少教育部等部委重點投資建設的“985院校”在我們心目中都是屬於全國的重點大學,譬如清華、北大、北航、人大、法大、複旦、浙大、武大、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爾濱工大等等。

  部屬院校雖然也得到地方政府的諸多配套資助,但是主要資源還是來自中央財政。有人說,地方支持不只是錢的事兒,還有土地、稅收、水電甚至治安等諸多方面的支持。其實照理說,在一個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國家,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即便公有土地產權虛置、誰控制即意味著誰所有,實際控制權也應該由中央政府掌管,而輪不到高校所在的省市。當然了,中央實際上管不了那麼多,城市土地的控制權實際上掌握在當地政府手裡,因而面對大學談判的時候,省市政府儼然是以土地的主人面貌出現的。然而,地方政府對土地的實際控制只是一個高校不得不考慮的事實因素,但並不構成高校必須以招生指標“回報”的正當理由;如果我們做一個網絡調查的話,絕大多數人不會認同“以土地換指標”的正當性,因為大學的土地其實並不歸地方政府所有。

  事實上,即便認定地方對高校的貢獻,這種貢獻也在很大程度上為高校對地方的貢獻所抵消。北京市對北大的財政或土地方面的支持是很具體、很醒目的,但是難道北大對北京市的經濟、就業、人才培養、人文環境乃至觀光旅遊就沒有貢獻嗎?如果真要細算誰的貢獻更大,這恐怕是一筆很難算清的“糊塗賬”。既然如此,北大仍然是“中國的北大”,而不是“北京市的北大”;不僅北大,所有部屬大學原則上都屬於整個中國而非只是其所在省市。這些大學主要由全國的納稅人供養,因而其教育資源理應按照某種公平標准在全國統一分配;換言之,至少這些大學有義務在招生過程中履行憲法平等原則。

  地方院校主要由當地納稅人供養,因而在原則上可以照顧地方考生,但是在中國特定的“國情”下,這種照顧也未必沒有憲法上的限度。衆所周知,在全國目前兩千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了絕大多數;部屬院校總共不過110所,錄取考生不到總錄取數的十分之一。當然,這百來所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精華,是高考白熱化爭奪的對象,但是這個統計數字簡單表明地方院校吸收了90%以上的生源。和部屬院校類似,地方院校的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大多數質量高的(譬如“一本”)地方院校集中在京、滬等大城市,河南、山東、四川等人口大省的地方高等教育資源卻很有限;中國的現實是,廣大農村沒有一所大學,農村比例越大、人口越多的省市教育資源越少。這樣,如果地方院校無限度地照顧當地考生,那麼同樣會加劇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與不公,使地方高等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地為城市而非農村考生所享有,進而造成高校的農村學生比例年年滑坡。事實上,地方院校分配不均和部屬院校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出一轍,都不是經濟與社會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長期人為實行計劃經濟和城鄉二元體制的結果,因而國家有義務糾正制度形成的教育資源畸形分布。要扭轉這種局面,固然應該加大對農村和不發達城市的高等教育投入,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地區均衡,但是這條路徑成本高、收效時間長而收效未必顯著。

  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現成方案是適用憲法平等原則,讓地方高校也在有限程度上面向全國,而對本地考生的照顧上則有所節制。事實上,網民已經表達了這種願望。在今年“兩會”期間北大和騰訊組織的網絡對話上,將近2/3的網民不認為地方高校應以招收本地考生為主,也不認為地方高校的正當目的主要是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當時,這個看似頗為“民粹”的結果有點讓我吃驚;現在看來,網民們只不過是用中國常識表達了自己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反感、對教育機會平等的向往而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