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唐山大地震 我們記住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7-23 10:50:42  


唐山大地震對建築界的打擊不亞於其之於地震預測和民政部門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訊/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23秒,32年。24萬條生命,16萬名傷員,7千戶支離破碎的家庭。唐山,讓中國人記住了什麼?
   
    被重視的房屋:“奪命的是建築物,而不是地震” 
 
  預制板:奪去唐山人生命的“要命板” 
 
  地震過後,人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假如房子不倒,死傷是不是會減少?當年,唐山大地震讓舉國為之震撼,對建築界的打擊不亞於其之於地震預測和民政部門。“建築質量”、“建築抗震標準”,是唐山大地震後最經常被提及的關鍵詞之一。1976年以前,為了使蓋樓速度快,價格相對便宜、質量相對來說有保障的“預制板”在中國房屋中被大量使用。所謂“預制板”,是一種重量輕、成本低的混凝土預制板材,是全球發展中國家貧民區經常使用的廉價的建築材料。唐山地震之後,人們在倒塌房屋的廢墟中發現大量的預制板,使用預制樓板的混合結構房屋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預制板也因此被當地人成為“要命板”。 
 
  現澆板、構造柱、圈梁、設防烈度:唐山之後出現的概念 
 
  預制板的“危害性”其實在當時就已有人提出,但由於各種原因,中國未曾明令要求全面停止使用這種材料,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是直到2000年以後才開始在市區停止使用預制板的。直到唐山強震摧毀掉整整一座城市,它在抗震性能上的缺陷才被重視。一種被稱為“現澆板”的材料開始被推廣。它可以增強房屋的整體性,以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取代不安全的建築材料以外,“構造柱”和“圈梁”也是這次地震後被提出的,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蔣通教授將其成為中國“在建築物抗震方面的一大發明”。設計和結構以外,房屋“抗震設防標準”也是在唐山地震後得到重視的。新中國成立後為數不多的3次對抗震標準的修訂,其中一次就發生在地震後:1977年,建設部門重新劃分了全國抗震烈度區,依據“大震不倒,小震不壞”原則重新頒布建築抗震設計規範,修訂了建築施工規範。如果說唐山大地震作出何種“貢獻”,這場災難引發人們對建築質量的考量,可算一筆。

    公開漸成共識:地震決策曾被政治左右

  唐山地震不接受外國援助,只因相信“人定勝天” 
 
  1976年唐山地震後,全世界都感到了來自中國的衝擊波。但當國際社會伸出援手時,經歷了10年文化大革命洗禮的中國,在“自力更生”、“人定勝天”思想主導之下,幾乎拒絕了所有外來援助。救災成了人們自救,重建花了整整十年,有的災民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一住就是半輩子。這樣的思維,隨著“文革”的結束和人們的積極反思,所幸沒有被一次次地重演。

  唐山地震死傷人數曾為“機密”,3年後才被公開 
 
  2005年9月12日,國家保密局宣布,自2006年8月起,因自然災害導致死亡人員的總數及相關資料將被解密。這一消息,受到唐山人和唐山大地震的研究者熱烈歡迎,有人還稱其為“對唐山大地震”最深刻的反思——對於曾被作為歷史“瘡疤”的唐山地震真相如何遭遇權力的封鎖,他們當中的不少人依然歷歷在目。曾經,最起碼的死傷人數被定為“機密”,24萬這個數字在地震後3年因“國際辟謠”需要才被公開,整整過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人們才得以從《唐山警示錄》和《唐山大地震》等作品中了解當時的真相——但它們甚至都不是來自官方說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