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延安一怪”冼星海

http://www.CRNTT.com   2010-09-11 10:45:10  


 
  為了創作好《黃河大合唱》,冼星海沒有先動筆,而是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向光未然與三隊同志詳盡了解搶渡黃河的情形以及船工號子後開始了默默醞釀。1939年3月26日至31日,6天6夜,冼星海不間斷地創作,才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一共八首,包括合唱、齊唱、獨唱、對唱、輪唱。創作前,因延安吃雞不易,他退而求其次,要求吃糖。他原來喜愛甜食,要求光未然為“作曲”買兩斤白糖。一切齊備,冼星海盤腿炕前,開始創作。他一邊抓撮白糖入嘴,一邊從超長煙杆吐出騰騰煙霧,妻子錢韵玲在旁為他熬煮“土咖啡”。就這樣,在延安的一間窑洞裡,誕生了這首激昂亢奮又婉轉抒情的時代樂章,被中國音樂界認為20世紀中國音樂能夠傳世的“兩首曲子一首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一首歌便是《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在音樂上的特點是中西結合,鋪入晉陝民歌及古曲《滿江紅》音型,氣勢雄偉,布局龐大,音樂與內容渾然一體,用山呼海嘯的黃河怒濤表現中華民族磅礴汹湧的抗戰力量。一位詩人曾說:“從歌聲中可以聽出一個民族的命運。”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由抗戰演劇三隊和“魯藝”音樂系樂隊在陝北公學禮堂舉行首演,觀衆千人以上。冼星海親自指導,光未然親任朗誦,男聲獨唱田衝,女聲獨唱蔣旨暇,二重唱史鑒、劉晨暄。演出非常成功,轟動延安。1939年5月11日,毛澤東聽了《黃河大合唱》,連聲稱好,特意單獨邀見冼星海。毛澤東從魯藝副院長趙毅敏那裡獲知冼星海在創作中用壞不少蘸水筆,特贈他一支派克鋼筆與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設法解決了冼星海的吃糖問題,留守兵團司令肖勁光則專門撥出一孔窑洞給冼星海,配備一名通信員照顧冼星海的生活,並送來一筐蠟燭以供他夜間創作。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到處傳唱。冼星海也被各單位請去教唱和指揮《黃河大合唱》,經常忙得回不了家,不久被任命為魯藝音樂系主任。《黃河大合唱》一直作為延安各種演出和晚會的保留節目,專門招待國共將領、民間團體及外國賓客。如國民黨元老張繼、僑領陳嘉庚、作家茅盾、美國軍事考察團、馬歇爾將軍等。

  另一支抗戰名曲《生產運動大合唱》,也是冼星海與塞克合作的結晶。1939年春,延安開展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一天,塞克在延河邊散步。人來人往的大生產繁忙景象,深深觸動了他。恰巧,就在這段時間冼星海多次向他索要歌詞,並專門囑咐寫一些“厲害的”。塞克眼前忽然一亮:這大生產運動,支援抗戰,不是很有意義很“厲害”麼?於是,塞克決定寫一部反映大生產運動的大合唱,當即在延河邊構思,沒幾天,塞克完成腹稿。一天,早飯後,塞克關起門,進入寫作狀態。掌燈時分,一部多場《生產運動大合唱》腳本一氣呵成,冼星海早在盼望塞克的歌詞,拿到腳本後,3月1日投入封閉式創作。白天,他閉門謝客;晚飯後,和塞克一起到東山或窑洞前散步,切磋作品。《生產運動大合唱》冼星海也僅用六天時間就譜寫完畢。1939年3月21日,由冼星海親自指揮,在陝北公學大禮堂,魯藝師生舉行首演,獲得成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