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首相為何“來去匆匆”?

http://www.CRNTT.com   2010-09-16 10:38:23  


 
  ※日本首相何以常常“閃電式”辭職

  首相只是政府“總召集人”,卻總要當“替罪羊”

  日本的民主制度設計,實際上並未賦予首相很大的權力。顧名思義,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的首相實際上只是內閣的首席,更像是一個“總召集人”。但這樣的召集人,卻要為內閣成員的行為負責,可謂隨時面臨離職的壓力。

  兼任內閣總理大臣的首相有權決定內閣的人事安排,但如果內閣成員在其決策過程、處理方式等方面曝出醜聞,一切責任又自然而然歸到首相頭上。例如,小泉的接任者安倍在2007年突然辭職前,其批評者就猛烈攻擊他“用人不當”:第一任安倍內閣出現了遠藤武彥報假帳醜聞,內閣改組一周後,又有兩個農林水產大臣出現類似的問題。

  官僚體制保證國家運行,首相來去自如影響不大

  正如專欄作者加藤嘉一指出,“聰明的官僚”與“無能政治家”的結構早已成為日本輿論界的共識。他所說的,正是傳統日本政治在運作上“官僚支配”的顯著特征,即政治決策往往由強大的官僚層主導,政治家甚至首相都可能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能夠冷眼對待首相的頻繁交替,卻不太擔心政治運作不下去了。

  日本的“官僚”指的是在日本各省廳(相當於中國各部委)工作到退休的公務人員,他們與政客的功能是很明確的:靠家族影響力上台的政治家往往不夠專業,而官僚們的職責就是為他們提供幫助。這種“官僚主導型”政治在日本“失落的十年”達到極致,官僚系統的高度成熟讓首相、內閣的缺席得以長期持續。小泉可能是近幾十年來,唯一一位以領導魅力駕馭於官僚系統之上的日本首相,反過來,這個能力也讓他得以穩坐首相位置5年之久。

  公眾輿論:用民調和醜聞揭露扳倒首相

  如今為人熟知的尼克松“水門事件”,讓世界見識了記者如何扳倒美國總統。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時刻在第一大報(《讀賣新聞》)有上千萬讀者的日本上演。在日本,小至地方議員、大到一國首相,被媒體揭發的醜聞和民意調查隨時可能把他們拉下台。前自民黨首相福田康夫下台時,其民意支持率從上任時的57%跌至不足20%;鳩山辭職的緣由之一,就是被媒體窮追不舍的政治獻金醜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