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秦輝:中國要學習西方的“社會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0-09-29 08:31:10  


 
  福格爾影響與蘇利文影響:“20世紀、19世紀與17世紀資本主義”的競爭?

  但就是這些條件促進了“中國奇跡”。其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並不是個太深奧的問題:如果說“招商引資”方面的“競爭力”在全球化市場經濟背景下對增長率至關重要的話,那麼一個沒有工會、可以任意圈地的國家比工會發達、圈地困難的國家(如中東歐國家)哪個更能“招商引資”,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至於血汗工廠比福利國家有“優勢”,就更不用說了。不要說國際競爭,國內競爭就明擺著:美國的汽車業,工會強大、福利最好的底特律三大“社會主義汽車廠”現在都陷入穀底,而美國南方那些工會弱、福利少的日韓資“資本主義汽車廠”日子都還可以,要是他們再像我們那樣用“農民工”搞“原始積累時代的汽車廠”呢?那還不興旺死了,能有我們中國汽車業的戲?最近沃爾沃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高福利國家瑞典的沃爾沃幾年前就不行了,賣給了低福利國家美國的公司,現在美國又不行了,再賣給負福利國家中國的公司,整一個故事剛好坐實了張五常的那句話:天下大勢是歐洲學美國,美國學中國!

  過去他們為什麼行?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人比我們的賣命,而是因為今天好汽車所仰賴的一切,從原理、技術、材料到款式都是他們的發明創造(這就是他們“模式”的優勢)!我們如果不加入全球化,工人再賣命也只能造些沒人要買的“老牛車”。但是現在全球化使我們能夠把他們創新的那一切都學得來,而我們能使工人如此賣命,他們卻學不來。於是我們就顯得比他們行了。道理不就那麼簡單嗎?

  問題就在於:如果我們靠這種“優勢”真能把他們競爭垮了(前提當然是我們自己要繼續為這“優勢”付代價,而且由此積累的矛盾不會爆發),全球汽車業就靠我們這種“賣命模式”一家獨大,那今後誰來創新呢?全球汽車業的未來在哪裡呢?如果全球只剩下血汗工廠,沒了“西方模式”下旺盛的購買力,我們的產量再大又讓誰來買?我們“模式”最大的問題即產能過剩的問題到那時不會蔓延到全世界嗎?

  這樣的“低人權優勢”的確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的邏輯。我曾征引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福格爾對美國南北戰爭前南方奴隸制經濟“效率”問題的研究來說明這一點。而相反的趨勢,即全球化條件下也存在著“高人權”地區對“低人權”地區狀況改變的作用。我曾引證當年歐美在南非的企業實行“蘇利文原則”(外資企業不搞種族隔離,並引進西方式工會等)促進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瓦解與黑人權利的進步來說明。我把這兩者分別稱為“福格爾影響”與“蘇利文影響”。總之,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互相影響明顯增強,但哪一種影響最終勝出,並沒有一種決定論的答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