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平原:北大中文系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0 09:59:06  


 
  母語教育 “大學語文”有必要成為“必修課”

  新京報: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國學熱”,比如北大就有各種各樣的“國學研修班”;出現了“漢語熱”,比如不少外國人熱衷學習漢語;還出現了“漢學熱”,比如海外漢學家受到熱捧等,在這種背景下為何會出現“中文冷”(主要是指報考和就業)?

  陳平原: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有點纏繞。“國學熱”、“漢語熱”、“漢學熱”以及“研修班”不在一個層面上,有的是政治思潮或學術風氣,有的則是經營策略,不好放在一起討論。上面已經說了,“中文”並不冷,所謂中文系的招生與就業“有問題”,很大程度是外界的誤解。

  新京報:與其他國家相比,您認為我們的“母語教育”是重視過度還是不夠重視?

  陳平原:這個問題問得好。怎樣進行“母語教育”,確實值得我們好好想想。“母語教育”不僅僅是讀書識字,還牽涉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等。我在大陸、台灣、香港的大學都教過書,深感大陸學生的漢語水平不盡如人意。普遍有才氣,但根底不扎實,這恐怕跟我們整個教育思路有關。

  新京報: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在哪兒?

  陳平原: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中國教育,中學沒有文理分科一說,所有大學生都得上“大一國文”。這個制度,台灣堅持下來了。而大陸呢,高中實行文理分科,大學又沒有強制性的中國語言文學教育。

  記得九十年代初,北大幾個著名的理科教授站出來,說現在的學生中文不好,影響其日後的長遠發展。於是,請中文系為全校開設“大學語文”。可這個制度,在一次次的課程改革中被逐漸消磨掉了。因為,必修課時有限,每個院系都希望多上自己的專業課。政治課不敢減,“大學語文”又不是教育部規定的,就看各院系領導的趣味了。

  新京報:前些年,在理工科大學里推廣“通識教育”掀起了熱潮,現在似乎冷了下來。

  陳平原:我記得華中理工大學(現改名華中科技大學)在校長楊叔子的強力主導下,1994年春創辦了系列“人文講座”,第二年秋天又組織全校新生參加“中國語文水平測試”,且規定“過了語文關,方可拿文憑”。不知道後來情況如何。只知道目前教育部在推“素質教育”,也有模仿國外大學做“通識教育”的,這些都很好。

  只是“素質教育”面很廣,且容易演變成“營養學分”。在我看來,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於母語的忽視,以及高中的文理分科,確實有必要在大學里設置類似“公共英語”那樣必修的“大學語文”。

  新京報:曾有人提出,漢語沒有針對公民語文基本能力的標準,所以學生們都把精力放在學習可以標準化檢測的外語上,母語教學需要這個標準嗎?

  陳平原:我不贊成對公民進行語文基本能力的測試。設想每個中國人都懷揣一本“漢語十級”證書,那不很好笑?關鍵是如何提高大家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自覺性。

  本報時事訪談員 高明勇

  以上圖片均選自溫儒敏主編《北大中文系百年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來源:新京報 2010年10月09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