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彭沖逝世看關係台灣命運的幾個節點

http://www.CRNTT.com   2010-10-21 08:34:10  


1979年元旦,宋慶齡在寓所招待彭衝等上海市委領導。
 
  這個歷史事件,涉及到三個節點。其一是中央軍委的攻台戰略,其二是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其三是中共台灣工委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第一個節點,據《粟裕回憶錄》等資料顯示,“三大戰役”勝利結束,中共中央即將遷往北平時,中央軍委曾在西柏坡召開解放軍全軍戰略決策會議,確定五大野戰軍(即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野戰軍)今後的戰略經營方向。其中“三野”除經營華東地區外,還承擔解放台灣的戰略任務。中央軍委責成“三野”司令員粟裕擔任解放台灣戰役總前委書記兼司令員。粟裕接令後,進行了戰略準備,將“三野”主力十二個軍全部投入攻台戰役,其中的第九兵團的四個軍(第二十、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軍)為第一梯隊。另再請求中央軍委批準,調撥“四野”兩個軍和“華野”一個軍作戰略總預備隊。全部軍力為四十萬人。當時的分析,是國民黨軍隊在敗撤台灣後,士氣低迷,加上美國已拋棄蔣介石,準備另立第三勢力,此時渡海攻台,若無外國因素干預,難度不大。但卻受困於缺乏渡海船隻和飛機。尤其是吸取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四日“金門失利”(台灣稱“古寧頭大捷”)的教訓,中共中央向史達林求援,要求支持軍艦和飛機。但史達林在“朝鮮統一”與“全中國解放”兩大問題上,更傾向於前者,表示在解決了前一個問題後再解決第二個問題。結果,朝鮮戰爭爆發,引致美國干預,派出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而且重新支持蔣介石。

  在此情況下,“三野”已根本不可能渡海攻台,再加上朝鮮戰火已燃燒至鴨綠江邊,中央軍委決定轉變戰略方向,將準備攻台的部隊調至東北,並改名為“東北邊防軍”。一九五零年十月十九日,就近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名義秘密渡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這就是為何在全軍中,“三野”部隊是首批入朝作戰部隊的主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