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鄭竹園:中國的崛起將是大勢所趨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11:53  


 
  第二,推行輸出導向政策,以擴大出口來帶動經濟。台灣地狹人稠,資源不足市場狹小,如非拓展外銷,絕難擴大生產規模,維持高度成長。為推行出口擴張政策,台灣自1955年開始,大幅度貶低匯率,實施出口稅減免辦法.刺激外銷工業。1980年出口值比1954年增加200多倍。輸出擴張策略的推行,使台灣生產技術與管理水準不斷提升,工業發展不受島內市場的限制而能不斷向外伸延。

  第三,提高利率刺激島內儲蓄。為籌措經建所需資金,台灣在工業化初期,即採取高利率政策。在1955年一1980年間,除四年因受能源危機引發通貨膨脹出現負利率外,其餘21年的實質利率均高於七厘。高利率刺激島內儲蓄,島內淨儲蓄率由1960年以前5%上升到1978年35%。1962年以前,外資佔台灣資本形成毛額比重達30%-50%,1963年開始迅速下降。1975年後,台灣已由資本輸入地區轉為輸出地區,具備經濟起飛的基本條件。

  第四,注重人力資源全力普及教育。在投資方向上,台灣不單重視物資投資也著重人力資本的增積,40年來對普及教育不遺餘力。1946年台灣只有4家大學,215家中學及1143家小學。到1987年,大學已達105家、中學1420家、小學2462家。學生總數由1950年105萬人增至1987年的528萬人。自1968年起,義務教育由7年延長到9年。由於教育普及,使工業獲得大量優良技工,為吸收外國新科技創造有利條件。

  第五,利用外資及技術,改善經濟體制。台灣工業化初期,資金短絀,技術落後,爭取外資成為當務之急。1949年至1966年台灣先後由美國獲得41億美元的軍經援助。1953年至1984年,直接吸收外資33億美元,對早期資本形成起重要作用。隨外資而來的是新技術與管理方法,使台灣工業脫胎換骨,有能力進人國際市場與外資爭雄。

  在合理的經濟制度與適當的發展策略交互運用之下,台灣經濟建立一優良的投資環境,創造工業化的基本條件,形成經濟發展的機制,產生近代經濟史上的奇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