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維基解密與美國政府的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27:35  


 
  透明革命與隱秘原罪

  當維基解密猶如一座逐漸露出海面的火山一樣引發一場互聯網信息暴動時,也有很多人認為,它本身那種“不用負任何責任”的隨意性逐漸成為某種“與生俱來之惡”。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政府保密項目負責人、2010年度美國電子前線基金會先鋒獎得主、曾在1997年迫使中情局公布其年度詳細預算的史蒂芬.阿福特古德,就在博客中將維基解密其斥之為“信息時代的汪達爾主義”,“罔顧個人隱私與國家安全,是開放社會的敵人”。

  “2006年底,維基解密曾邀請我參加這個項目,並希望我成為其顧問團隊的一員,不過我始終認為,以維基方式共享數量如此巨大,內容如此敏感的資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我在回覆郵件中指出,應當建立一個公開的核查班子,以檢驗信息及其提供者的真相並加以公開,得到了答覆卻是,作為顧問,我可以自行其是,但不能指望網站一定會採取這種建議。”阿福特古德對本刊記者說,“以不負責的惡意洩露來對抗惡意信息阻斷是不可取的。”在他看來,維基解密的出現,無疑是對美國政府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以“反恐安全需要”為名的信息封鎖政策的自然反彈。他說,2005年,他曾在《Slate》雜誌上以《失落的信息時代》為題,表示了這種擔憂。2005年5月,美國國家信息安全監督辦公室負責人威廉.萊納德在參議員聽證會上表示,在其領導下,從2001至2004年,該辦公室分類歸檔,加密信息的行動數量從900萬件增長至1600萬件,阿福特古德用“侵略性”形容美國政府這一行為:“許多對於新聞媒體,學術機構,乃至公共事業查詢十分必要的資料數據,都無情地消失了。”

  “《五角大樓電話黃頁》自“9.11”事件發生後,迅速地從政府公用書店被清除,美國陸軍的公開網絡站點也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需要輸入用戶名和注册密碼的封閉性站點“陸軍百科在線”。阿福特古德告訴本刊記者,2002年初,鑒於收錄了許多美國首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寄存的技術文獻、圖紙,洛斯阿拉莫斯國立圖書館的公開技術資料檔案館,宣布不再對公眾開放,原因是這些資料“可能有助於恐怖主義分子推敲核爆炸裝置的使用與組裝”。絲毫不顧大部分文件內容實際上是當地大學生急需的材料科學、物理、工程學資料。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還停止向公眾提供全美詳細航空地圖,全然忘記動物保護組織和生物學家需要它們確定物種分布和遷移路線,工程和地理勘探考察機構需要它們來確定施工路線和考察方案。

  “信息阻斷也許符合美國政府的短期利益,並削弱公眾對其提出質疑的能力,但從長期來看,它妨礙的是整個社會對於政府和其他任何機構有效合理管理的信心和整體發展的速度。”阿福特古德說。他的觀點是:“與保密制度一樣,我們有必要區分何為有益的真相洩露,何為惡意的真相洩露。有益的保密制度是公眾利益的保障,是正常而必要的國家外交、國防、行政職能得以維持的前提。惡意的洩露破壞了這些職能,進而侵害了每一個捲入者的隱私和利益。”

  無疑,在網絡2.0時代,信息數據的保存與傳播都顯得更為脆弱與輕易,華盛頓共有超過8.5萬名政府雇員可以接觸到核心機密,超過百萬名用戶可以登錄五角大樓專用計算機網絡SIPRNet,這種情形使得庫普乾筆下“擁有超強能量的憤怒者”的潛在數目難以估量。2000年5月,兩位菲律賓程序員傳播的“愛蟲”病毒在一天內感染了全球超過1000萬台電腦,毀壞了總價100億美元的數據。在阿福特古德看來,維基解密仍然是某種混合了“惡意”與“善意”真相洩露的“互聯網無序信息端口”。

  維基解密試圖通過“目的正義的事實揭露,保障自由與真相的傳播”,然而如此宏大的目標是否能通過這種極端而隱秘的手段達成?根據目前的運作流程,瑞典網絡服務提供商PRQ.se提供網站的主機托管,這家公司可以承受法律壓力和網絡攻擊,並堅持客戶的匿名。提交的材料首先經過PRQ,然後送到維基解密位於比利時的服務器上,再送到“另一個法律上較為友善的國家”,在那里它們將從“終端機”上删除,儲存在其他地方。這些“終端機”由一群極其隱秘的工程師進行維護,他們是維基解密的高級祭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