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我和“三家村”

http://www.CRNTT.com   2010-12-20 13:44:35  


 
  發刊詞的第一個主題,是強調要正確認識主客觀的關係問題。即根據客觀實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大限度發揮主觀的能動性,以客觀上可能的最高速度,健康地前進。這就要求人們在改造現實的實踐中,實事求是地、老老實實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在1958年那個時代,提出這樣鮮明的觀點,確實不簡單。發刊詞鋒芒直指與客觀規律相悖的各種社會現實,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也反映了彭真的膽識。“對於工作中的成績和缺點,做得對或者不對,必須採取馬列主義的老實態度,都當作客觀事物對待,是就是、非就非,好就好、壞就壞,多就多、少就少,該怎樣就怎樣,嚴肅謹慎地對待。”這些彭真式的口氣和用詞,對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這篇發刊詞的出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正確思想與“左”傾思潮的抗爭。因此“文化大革命”發動後,發刊詞便成了“彭真獨立王國的反黨綱領”。

  發刊詞的另一個主題,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不良傾向,反對中庸主義、中游主義和對群眾運動的吹毛求疵派。彭真在論及這些問題時,用詞是非常尖銳的。例如他在談到反中庸主義時,就正面指出:我們極少數同志也傳染上馬列主義的市儈、“鄉原”作風。

  創刊號發出後,有些讀者來信請求解釋“鄉原”。鄧拓於是讓我寫了一篇小文章,解釋它的出處及含義,最好與發刊詞聯繫寫。“鄉原”一詞最早出自孔子之口,孟子又做了一番解釋。用現在的話來說,“鄉原”就是賊光油滑、八面玲瓏的市儈,是中庸主義者的別名。文章寫出後,鄧拓將原題《釋鄉原》改為《要識破“鄉原”的真面目》,發表在1958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

  對於這篇發刊詞,鄧拓是非常重視的。他一再地強調,發刊詞是《前線》整個刊物的基本指導思想,同時也是編輯部工作的準則。任何工作都必須以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而實際上,發刊詞也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市委比較大的工作會議上,發刊詞曾多次被印發學習,作為檢查北京市委工作的一個標準。

  《前線》創刊號出來後,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在安排創刊號的具體內容時,鄧拓要求市委書記們每人寫一篇,“這樣創刊號才有分量,才能打響第一炮,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視。沒有這樣重頭文章是不行的。”《前線》第1期發行量達到18萬份,以後基本維持在3至5萬份左右。

從《燕山夜話》到《三家村札記》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大躍進”的失誤,國家經濟工作遭受了建國以來一次最大的挫折。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1961年起.黨中央決定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開始糾正實際工作中“左”的錯誤。這實際上是對極“左”錯誤的一次有力的撥亂反正。而“三家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則是應該認真加以研究的重要課題。

  對於糾正“大躍進”的錯誤,解決面臨的嚴重困難,北京市委的態度是認真的積極的。除了認真貫徹中央的八字方針,解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實際困難外,在思想文化戰線,也作了不懈的努力,對幹部和知識分子中反右傾擴大化的錯案,堅決迅速地予以甄別糾正。鄧拓是主管文教的市委書記,在20世紀30年代曾寫過《中國救荒史》。他對現實的認識更為清楚。1961年6月三聯書店重印此書時。鄧拓在“緒言”中很尖銳地指出。“災荒基本上是由於人和人的社會關係的失調而引起的人對自然條件控制的失敗所招致的物質生活上的損害和破壞”。

  在市委常委討論如何克服困難時,鄧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強調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要有思想工作相配合,明確地提出了提倡讀書的口號。1961年1月11日,北京日報社範瑾傳達了鄧拓關於報紙宣傳的講話,有一段是這樣講的:要改變那種一下班就看不下去書的狀況。報紙要提倡讀書,方能使精神振奮起來。多讀書,才能開闊眼界。就不會斤斤計算。喬木同志讓《人民日報》多搞一些世界風光,境界高一些,不要計算天天吃幾兩。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候,報紙要多發一些古人發憤圖強、發憤讀書的故事。

  當時大家都覺得這話說得很對,在困難時期,確實需要多讀書,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去克服物質的匱乏。

  這番講話後,《北京晚報》的編輯找到鄧拓。請他給晚報寫文章。最初是寫《詩畫配》。爾後在《五色土》副刊上開了《燕山夜話》的欄目。時間是1961年3月19日,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是《生命的三分之一》,大力提倡讀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