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如何找到中國改革的突破口?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0:03:41  


 
改革沒突破導致失衡惡化

  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期間,在很多方面該做的已經做了,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盡管已經把最容易做的做了,但很難說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和社會的期望相比。中國的主要社會政策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教育等等,仍然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就是說,沒有找到能夠促使制度建設的突破口。更為嚴重的是,在社會政策和制度不能進展的同時,經濟發展模式則在更大程度上破壞著社會。客觀的結果就是經濟和社會政策兩個領域之間的發展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平衡。這就是今天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現狀。

  那麼,為什麼社會改革徘徊不前呢?這裡有很多因素。首先,在任何社會,社會改革本身比較困難。社會改革涉及到的是收入再分配。這表明,社會改革需要有錢有勢的社會群體,從自己的錢包裡面掏出一部分錢和社會的弱勢群體分享。這就比較困難。首先,這些強勢群體(也往往是既得利益群體)能否自願掏錢是個問題。其次,即使政府有了錢,錢能否用到弱勢社會群體也是個問題。無論是“掏錢”還是“用錢”都是政府、既得利益和一般社會群體之間複雜的政治博弈過程。

  第二,從政策思路來說,改革者也需要時間尋找社會改革的經驗。盡管國際上有很多的經驗,但不能直接應用於中國。任何改革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中國的經濟改革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中國經濟改革從1970年代末開始,1980年代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把容易做的做了。但整個1980年代,無論從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實際政策層面,都沒有找到重大的突破口。直到鄧小平“南巡”之後,經濟改革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到1990年代,中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經濟改革,建立了基本市場經濟體制。

  很清楚,改革沒有“突破”有兩層含義。第一,在改革初期,改革者真的不知道突破口在哪裡,需要很多時間之後才領會到什麼是突破口;第二,知道了突破口在哪裡,但是缺少有效的壓力,在既得利益面前妥協了,因此不能在實際政策面加以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說,今天的中國社會改革就類似於1980年代後期的經濟改革,仍然處於探索之中,或者尋找突破口過程之中。

  不過,近年來社會改革緩慢最主要的原因,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有效地“挾持”了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議程,急劇地改變了這個規劃本來的方向。大量的經濟資源被導入國有部門,以幫助政府應付危機。這對社會政策有兩方面的負面效應。首先是國有部門的大擴張,導致經濟結構迅速惡化,主要表現在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的失衡,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之間的失衡。經濟結構的失衡又加劇了社會的失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