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09:11:46  


 
  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孕育新突破。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壓力正在轉化為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動力,傳統技術和產業衰落將為新技術新產業騰出發展空間。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以信息技術和新能源革命為主導的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信息技術發展潛力巨大,仍會引領技術創新的方向。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突飛猛進,雲計算、物聯網、感知中心、智能電網、智慧地球等信息技術創新和應用方興未艾。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經過長時間積累,有可能出現新的突破。新能源、節能減排等低碳技術和行業成為跨境投資新熱點。發達國家科技實力雄厚,企業創新能力和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強,占據國際產業分工高端,市場機制比較完善,技術成果與商業化和產業化銜接密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仍會繼續領先。新技術研發和擴散將推動跨境投資和產業轉移。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大,低成本優勢明顯,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潛力不可低估,在某些產業領域和技術環節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複雜多變

  文章認為,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可能進入中低速增長期。儘管2010年以來世界經濟復甦好於預期,但美國、日本、歐盟等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信心恢復遲緩,房地產市場和私營經濟尚未全面啟動,庫存調整放慢。歐洲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引發金融市場動蕩,使歐洲各國經濟復甦明顯受阻。美國、日本、歐盟經濟復甦緩慢,加大了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發達國家遭受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經濟深度衰退,信貸增長乏力,財政狀況惡化,運用信貸和財政擴張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能力受到制約,加上人口老齡化負擔沉重,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形成規模還需要一個過程,未來經濟增長並不樂觀。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復甦較快,但通脹壓力較大,經濟結構矛盾突出,抵禦外部衝擊能力較弱。

  全球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擴大出口和振興本國製造業的政策,力圖引領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製造業升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發展具有自身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全球生產和供給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應當看到,明顯萎縮的國際需求恢復到正常水平尚需時日,國際產能過剩凸顯,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全球需求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發達國家私營部門需求的恢復慢於政府刺激的投資需求,消費過度和投資不足的矛盾正在調整;發展中國家仍在努力穩住外需,積極擴大內需。全球供給結構調整將引起需求結構變化,市場重心可能轉移。發達國家振興製造業和擴大出口,可能擠壓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出口市場,導致後者外需環境趨緊。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擴大區域內需求潛力,發展中國家和亞洲的區域合作可能導致對歐美市場的依賴降低,促進區域內需求擴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