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宏觀調控應注重理性“供給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2-15 09:54:54  


 
  中國需要特別注重結構性對策

  文章分析,在中國,不論是出現較明顯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和通脹壓力,還是其迅速演變為流動性不足和通縮壓力,都存在某些領域明顯的有效供給不足、投入滯後,即結構性的供需失衡。運用政府財力和其他可用財力著重強化經濟社會的薄弱方面和“短線”領域,具有在經濟社會轉軌的“矛盾凸顯期”改進民生、消解矛盾並在“黃金發展期”維持良好發展勢頭的重大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二元經濟”體,為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在廣闊的農村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合理的城鎮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快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需要在一定歷史時期投入天文數字的財力。面對新農村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們的錢不是多了,而是仍然投入不足。大量事情還只能循序漸進、逐步去辦。

  中國在爭取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公共產品和公益服務,亟待增加供給。如實行義務教育全面免費、建立城鎮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健全已有的城市居民低收入保障制度、健全養老個人賬戶和在全國農村也實施“低保”制度;發展城鎮住房基本保障制度;保護生態、治理污染以改進城鄉人居環境等等,莫不需要大量的資金,可用的錢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在逐步構建、健全的過程之中,還應繼續瞻前顧後適當充實戰略性的社保基金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支付高峰、填補轉軌成本。

  在中國“三農”、社會保障、區域協調發展、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生態保護等領域運用結構性對策,堅持有所區別對待地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進相關機制創新改進,便是通過“供給管理”加強了這些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即增加了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這只會改進而不會惡化總供需的平衡狀態,只會有利於維護“又好又快”的發展局面而不會助長下一期的通脹和經濟過熱,而且將會增強中國在國際競爭環境中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在中國的調控實踐中,這應該成為一大特色。

  “供給管理”應進入長期視野

  文章表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美國典型的“滯脹”情況看,有必要提及的一點,是政府的福利主義政策傾向引致發展活力削弱。這一經驗教訓,正要加速起飛的中國也有必要深思。中國現階段的總綱是構建和諧社會,特別需要關注基本民生、改進福利狀況,但也需注重在統籌協調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在福利增進過程中對“度”作出合理把握,積極穩妥地掌控好漸進過程。以為民生問題政府可以包攬,以為政府增收的財力可以不加區別地按平均主義方式分光,於是過早地提出不切實際的高要求、過急推行吊高胃口而不可持續的“均等化”,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活力減退與滯脹風險,結果將有損於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

  所以,以供給管理中的清醒設計、理性方案,作出“托底”保重點、漸次展開的民生改進,追求統籌協調、瞻前顧後的和諧增長,也是中國宏觀調控中供給管理所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明確地擺在中長期的視野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