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于達維:日本地震,華北要小心

http://www.CRNTT.com   2011-03-12 11:26:38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家徐嘉煒發現了郯廬大斷裂,並以山東郯城與安徽廬江兩地命名。後來的研究證實,這條斷裂帶是縱貫東亞的移動的大斷裂。它從湖北東部沿大別山東緣,經過安徽、江蘇、山東,過渤海,至遼寧、吉林、黑龍江,進入作俄羅斯境內。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 

  1668年7月28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是我國東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 

  地震本身,是板塊運動過程中應力積累的集中釋放,相鄰地震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動現象。許多研究結果指出,一定構造範圍內的地震活動隨時間的發展均有明顯起伏的特點,它們的強與弱、密集與平靜的差異十分明顯。較大範圍內的地震活動在不同的活動時段往往相對集中分布於某一區域。 

  2006年,中國科學家洪川、竇振亞等人發表論文指出,根據他們對日本海溝地震帶1978年1月至2006年6月震級大於6級地震活動時間序列進行了分析,並對比日本海溝地震帶、琉球地震帶、郯廬地震帶發生地震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現郯廬地震帶與日本海溝地震帶地震活動隨時間發展起伏的特點很相似,地震活動段和間震段一致,與琉球群島地震帶1995年後的起伏特點相似。 

  他們的研究發現,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3個地震帶地震震中相對集中,日本海溝和琉球群島俯衝體在各自地震相對集中緯度沿俯衝方向的投影都落在郯廬地震帶地震集中的緯度,3個地震帶之間地震發生相互呼應,在時間上保持一致。 

  因此,日本海溝這次發生的地震,應該引起中國相關部門的警覺。 

  1996年,河北省地震局李文英和王秀英曾經發表論文指出,根據他們對於華北地區6級以上與日本海溝地區7級以上地震活動關係的研究,兩個地區群體地震活動在時間軸上的不均勻分布及起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且華北地區的群體地震活動的開始時間晚於日本海溝地區,日本海溝地區發生的高於7.3級地震後三年內,在華北地區相應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對應率為61%。 

  由於人類對於地震的了解還非常膚淺,主流科學家對於各類地震預測都不屑一顧。但是我覺得,正是我們了解的膚淺,我們不像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頭頂的天空一樣,了解我們腳下土地的脾氣,我們只能依靠經驗和統計,我們才不能否定任何一種可能的聯繫。在驚天動地的自然災害面前,維穩不能成為忽視一切預警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