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楊絳:百歲老人“人生邊上”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1-03-15 13:29:02  


 
住“牛棚”的“模範夫妻”

  1966年 “文革”爆發,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從此開始了受污辱、受踐踏、挨批、挨鬥的日子。造反派給她剃了“陰陽頭”,派她在宿舍院內掃院子,在外文所內打掃廁所,住“牛棚”。餘下的時間作檢討、寫認罪書等等。3天後,錢鍾書也被打成“牛鬼蛇神”。

  1969年11月,錢鍾書被下放到信陽地區羅山縣。次年7月,楊絳也被下放到那裡,被分配在菜園幹活。菜園距離錢鍾書的宿舍不過10多分鐘的路。當時,錢鍾書負責看守工具,楊絳的班長常派她去借工具,於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興衝衝走去走回,借了又還”。後來,錢鍾書改任專職通訊員,每次收取報紙信件都要經過這片菜園,夫婦倆經常可以在菜園相會。“這樣,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楊絳陪錢鍾書走一段路,再趕回去守菜園,“目送他的背影漸遠漸小,漸漸消失”。傳統戲曲中的才子佳人相會後花園,在這裡有了新的演繹。他們在風和日麗時,就同在渠岸上坐一會兒,曬曬太陽;有時站著說幾句話就走。錢鍾書平日三言兩語,斷續寫就的信,就在這時親自交給楊絳。魚雁往來,給他們生活增加了慰藉。

  “文革”結束後,楊絳和錢鍾書獲得了自由,終於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中。浪費了整整10年的光陰,他們決定整天閉門自守,什麼地方也不去了,終日沉溺於自己的學問事業。即便在動蕩的年月,楊絳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的楊絳,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了《堂.吉呵德》。1978年楊絳翻譯的《堂.吉呵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後來,西班牙國王授予楊絳“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以表彰她為西班牙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的傑出貢獻。她的譯本至今都被公認為佳作,已累計發行近百萬册,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數最多的。

以羸弱的身軀挺立著“打掃現場”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與錢、楊二先生相比,作為女兒的錢瑗實在是太普通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一個在生活中辛苦奔波的趕路者,一個被父母視如掌上明珠卻難逃命運劫數的女兒。直到楊絳的《我們仨》面世之後,他們的愛女錢瑗才始為公眾所知。

  錢瑗自幼通曉英文,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學了俄文。她的外語才能精湛,她的學識淵博,她的目光敏銳堅定,在大學任教時勇於創新,開創了“實用外語文體學”。錢瑗作為一個大學教師,無論是在教學領域還是科研著述上,她都取得了很多人無法企及的成就,也贏得了同行的各種贊譽與尊敬。在楊絳眼裡,“我的生平傑作就是一個錢瑗”。

  錢瑗是肺癌轉脊椎癌,1996年初住院已是癌症末期。入住醫院以後,錢瑗已非常衰弱,可能預感來日無多,儘管忍受著疾病和治療的折磨,還想利用她躺在床上無所事事的時間,把過去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留為紀念。1996年11月3日,醫院報病危,楊絳方知實情,忙勸女兒“養病要緊,勿勞神”。錢瑗無奈只好停筆,結果停筆後的第5天就去世了……她想寫的《我們仨》就只得由母親楊絳來完成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