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政改還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http://www.CRNTT.com   2011-03-28 10:42:53  


 
美歐民主經驗顯示體制須常創新

  但是西方民主體制面臨的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並不相同。比如18世紀以來的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家尋求代議制民主的目的完全相異。美國的體制安排強調的是對行政權力的限定,而歐洲國家的重點在於解決社會衝突,防止內戰。現在的美國體制面臨的是間接民主所帶來的民主赤字,比如福利社會的體制安排落後歐洲,幸福感也大大低於歐洲,所以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大大降低。

  歐洲面臨的則是另一種民主赤字。雖然歐盟各國之間和國內發生內戰的問題已經解決,但是歐洲公民的政治傾向已經由於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發生了深刻變化,選民的政治態度不再反映在社會兩極化,而是“內心兩極化”,即愛國還是愛歐盟的內心矛盾。 如何處理個人內心矛盾與歐洲國家間一體化的關係成為歐洲各國民主體制難以應付的新課題。

任何國家都需要不斷的政治體制創新。應當說,中國自近代鴉片戰爭以來面臨的政治難題一直是國家穩定與否。長期的外國控制和干預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內亂頻仍的根源。在這個根源被清除以後,由於體制的缺陷,也造成過一定程度的社會動蕩。
  但是在社會穩定問題上,一般的民眾都會有基本的共識,很少有人希望國內動亂。所以,“頂層設計”的重點放在建立維穩“共識”本身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要直接清除民怨的根源。反腐敗是關鍵,因為它已經開始損害政權的合法性。只有清除這個毒瘤,頂層設計的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得以成功。

中國政治改革的兩大思路

  頂層設計的政治改革的先後次序問題是當下爭論的焦點。目前有兩種思路的影響較大。一是以俞可平為代表的“增量民主說”。這個理論看似與“摸著石頭過河”雷同,實際上是有實質性差別的,因為它還是在強調“終極目標”,以西式民主的內核為界定“增量”最高限度的標準。“摸著石頭過河”則是一個不斷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不是達到以某個普適的政治楷模為基準的體制安排,而是確定當前面臨的體制安排難題。所有政治改革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發現終極真理”,而是因時而易,因勢利導地解決當下的難題。

  還有一種思路與“增量民主論”看似相對, 但殊途同歸。這就是以鄭永年為代表的“專家治理論”。這個理論強調明確界定“民主的領域”,不是所有的領域都可以通過“增量”來達到的,尤其是政治領域。因為在“在沒有建設好現代國家制度之前,過早引入政府票決民主和地方選舉民主,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而專家治理是“建設現代國家”的保證。然而,“專家治理”就一定能夠清除當下最緊迫的體制性的腐敗嗎?此外,挑選“專家”的標準不能僅僅限於技術層面,必須要有道德要求。很難相信,沒有有效合理的體制安排,專家和挑選專家的官員本身的行為將會受到嚴格的道德制約。

  不過,上述兩種論調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贊同民主票決“先黨內後黨外”的改革路徑。然而,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看,這個改革的成本太高。一是曠日持久,解決不了當下的緊迫問題,比如社會安定問題。二是人為地劃分尊卑界限,好像黨內民主改革有先行的特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