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蔡昉:“未富先老”時代即將到來

http://www.CRNTT.com   2011-04-11 11:09:06  


 
  時代周報:這就是說“十二五”期間中國社會將走向“未富先老”,而經濟發展走到了“劉易斯拐點”,中國的經濟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蔡昉:最大的挑戰就是人口的機會之窗過早關閉的情況下,全要素生產率無法提高,經濟增長難以保持。歷史上並不缺乏這種例子,比如日本1990年以後的經濟增長乏力,根本原因就是其全要素生產率表現不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表現也是不錯的。但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得益於資源重新配置。勞動力的流動,實際上是構成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部分。僅僅是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對1978年-1998年期間GDP增長率的貢獻份額就達到21%。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減少從而轉移速度的減慢,勞動力重新配置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逐漸淡化。目前經濟保持高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是資本的投入,其實全要素生產率對這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下降的。

  所以“十二五”期間要想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必須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下工夫。深化體制改革,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技術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亟須轉變發展模式

  時代周報: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否一個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現在很多專家和媒體都在說“十二五”之變,結合當前的發展階段,您覺得這個“變”主要是指什麼?

  蔡昉:其實根據歷史的經驗,一個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之後,並不意味著從此可以一路凱歌前進,順理成章地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而是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所以中國的情況也並不特殊,一方面是傳統比較優勢逐漸消失,另一方面新的比較優勢尚未顯示出來。對當前中國而言,既要保持支撐經濟增長的現有因素,又要挖掘新因素。政策上立足在最大限度延長既有比較優勢,避免休克式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迎來新的比較優勢。那樣的話,中等收入陷阱並非宿命。

  中國已經邁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比較優勢必然有變化,外需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世界性金融危機之後,發達國家復甦緩慢,美國“無就業復甦”及保護主義抬頭,都將抑制中國出口的增長。中國經濟要順應發展階段變化的客觀要求,應對這個特殊的國際經濟變化趨勢,迅速轉向以內需,特別是最終消費需求拉動的增長模式,才可能實現再平衡,獲得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而且就國內條件講,要實現這種轉變可謂恰逢其時。當前國內消費需求與現行的產業結構是適應的。按照購買力平價,中國日均消費在2美元-20美元的“中產階級”人口占比為66%,消費總額占79.2%。這個群體占總人口比重很大,而且收入水平較低。他們的消費需求主要是相對低端的消費品,而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乃至出口結構正好與這種需求相適應。這個群體占總消費的比重較大,隨著這個群體本身也會繼續擴大,其消費需求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支撐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因此,內需擴大是有潛力的。擴大內需可以繼續利用現有產能,為產業結構調整贏得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