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故宮可以建私人會所嗎 | |
http://www.CRNTT.com 2011-05-17 10:49:56 |
博物館追逐商業利益並非“唯利是圖”,但就像盧浮宮人所說的:“大鍋飯的荒謬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博物館不能夠擁有足夠經濟來源,其辦館的水平也可想一二。 >>>有經營,不代表不公益 正如專題《重慶衛視如何成為中國BBC》所指出的,有沒有廣告根本不是公益電視台的判定標準,一些國家的公益電視台,因為財政包袱重公眾不願負擔因而要求加入廣告;另一些國家的公益電視台,因為公眾不堪忍受廣告騷擾而要求去掉廣告。 博物館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不要經營,則開支要由納稅人負擔,而且可能由於經費短缺而影響文物保護和開放。當然,如果引入經營,雖然減輕了納稅人負擔,獲得了文物保護資金,但也會干擾博物館的質量。所以,要不要經營各有利弊,這時候就需要公眾來權衡和決定,只要是公眾認為更符合他們利益的,那就是公益的。 故宮目前向公眾開放的面積只有30%左右,同樣,在超過150萬件的文物中,公開的不過1萬件,不到1%。其餘沒有開放的地方或年久失修,或被占用,而遊客支付高票價只是遠觀建築而已,這既浪費了珍貴的文物資源,也讓國民得不到人文熏陶。故宮有16.7萬平方米的古建築40多年從未進行過大修。故宮陳列幾十年改進不大,現代化安全照明未能引入,參觀效果差,觀眾不滿意。其主要還是經費短缺所致。所以如果能引入經營,對遊客和社會未嘗不是好事。 □ 可以經營,不能賺錢 >>>故宮收支兩條線 按照正常的理解,作為北京熱門景區之一,故宮似乎並不缺錢,但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故宮博物院的門票年收入達到了5億元,但因為故宮是事業單位,需要“收支兩條線”,所有門票收入要全額上繳國庫,依靠年度預算,經過財政部、文化部的逐級批覆之後,才能投入使用。去向完全是用於文物保護。 >>>政府不但不補貼,還在賺錢 以有據可查的2004年為例,當年門票收入3.5億元,故宮得到的維修費1億元、日常支出1.4億元,這還是因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有關部門決定從2002年到2008年每年支付1億維修費。也就是說,故宮的門票收入支付了運行這個國家博物院的所有成本後,還要把結餘上繳財政。 但財政預算的供血,時常讓故宮感到捉襟見肘。一些重大修復項目或靠境外捐助,或靠國家專撥經費,故宮本身無力承擔。 自20世紀50年代起,故宮博物院先後進行了500多項維修保護工程,這其中,就有香港特區、聯合國以及日本政府的大力資助。如本次發生“會所門”的建福宮花園,正是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資重建的。而建福宮花園開放的收益,本也是準備用於“補充花園維護費用”。 除了缺乏文物保護的費用外,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難以改善也是故宮追逐商業利益的原因之一。因為故宮的門票收入是和員工工資無關的,所以發展其它產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否則很容易導致技術人才的流失。 □ 經營也必須規範 >>>經營不透明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