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盛宣懷後人:薪火留在東洋

http://www.CRNTT.com   2011-06-15 14:01:39  


 
  楊橋巷17號

  福州市中心的楊橋東路17號,保存著林覺民的故居。這裡原名楊橋巷,為福州城內著名的三坊七巷的最北端一巷。若問福州城何處最出人才,本地人必定指向三坊七巷。近代以來,這爿格局始於唐宋、院落多建於明清的街區,先後誕生了林則徐、沈葆楨、嚴複、陳寶琛、林覺民,收留了左宗棠,走出了冰心。

  楊橋巷17號的宅院,青磚灰瓦,如今依舊。而在上世紀80年代末,興建房地產的大潮首次衝擊福州時,這座小院曾面臨拆除的風暴。

  “當年,這裡說起來也是市級文保單位,但實際上連牌子都沒有掛,院裡院外雜草叢生,走過路過的沒人知道它是林覺民故居。”

  64歲的李厚威向記者回憶。那年,他還在福州一家集體制工廠上班。由於“天不怕地不怕,反正頭上沒有烏紗帽”,李厚威連續寫了四封“抗議書”發表在《福州晚報》上,并不斷寫信向政府諫言。林覺民故居得以保全。

  1991年,林覺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成立,掛上了國家級文保單位的牌子。工人李厚威被任命為負責人。

  李厚威對林覺民的興趣源於家族。成年後他從伯父李心莊的舊筆記中無意發現,林覺民曾是伯父的學生。1900年左右,李心莊任教於福州蒙學堂,兼教英文和體育,學生名册中赫然列著12歲的林覺民。

  林家在福州不算大戶,但是書香門第。林覺民的祖父林彥起是舉人,覺民為其四子林孝穎所生,後過繼過其兄孝凱。十九歲時,父親林孝穎為林覺民娶親陳意映。這是一門好親事,陳家望族—後來擔任溥儀老師的陳寶琛即為陳家族人,陳意映喊他叔公。陳意映的父親陳遠凱是位舉人。出身於這樣家庭的陳意映本人,自然是知書達理,端莊大方。

  “林覺民長相俊朗,陳意映看上去不算漂亮,有些對眼。”李厚威看著故居墻上掛的兩人的照片說道,“他們的愛情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基於精神上的相契,這在當時是難得的。”

  在林覺民去日本留學前,他們度過了兩年閑適、愉悅的時光。《與妻書》裡所言“初婚三四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說的就是此時。林覺民在家裡搞起了詩社,發動全家女眷捧起《紅樓夢》來讀。之後幹脆辦起了女學,自編教材,擔任主講,介紹世界大勢、抨擊封建禮教,在他的勸導下,家裡一衆女眷紛紛放腳,堂姐妹還投考了福州女子師範。之後,兒子依新誕生,林覺民與妻兒告別,赴日本慶應大學讀哲學。在日本,飽嘗思念之苦的林覺民寫過小文念及妻子:“吾妻性癖好尚,與君絕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舍身成仁

  東渡之前,林覺民已經在參加革命,陳意映對此一知半解,林覺民出於愛憐還是其他考慮,似乎并未與陳意映明說過自己的革命抱負。但陳意映對林覺民的行動應當是心知肚明的,林覺民去下渡十錦祠開會,陳意映經常幫忙望風。

  1910年廣州起義失敗,同盟會內部被失敗主義情緒籠罩。孫中山卻提出“愈不可為,愈為”,并在當年11月定下了翌年廣州再起義的計劃,電令留日學生、華僑傾巢出動。當林覺民趕到香港跑馬地籌備部機關時,黃興喜不自禁:“意洞(林覺民字)來,天助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當即命令林覺民回福建召集壯士,赴廣州聚義。

  這一趟,便是林覺民與老父、妻兒的最後一別。他謊稱是學校放櫻花假,回來幾天便與同學赴江浙春游。除了召集敢死隊員,林覺民此趟還負有運送炸藥重任。他用出殯儀式把炸藥藏於棺木中,孀婦本就由陳意映扮演,最終因陳意映已懷孕才作罷,改為朋友方聲洞姐姐方君瑛頂替。根據《與妻書》,早年林覺民每趟回家籌劃,陳意映曾哭泣央求:即使今後遠行,也要一同隨行。最後這趟見面,林覺民曾想告訴陳意映起義之事,然而“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啓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兩人在無法明言的痛苦中,即成永別。

  4月27日,黃花崗起義失敗,林覺民負傷被擒。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准會審,根據相關記載,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動了惻隱之心,覺得可以留下林覺民為清廷所用。張鳴歧則認為,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如果留給了革命黨,實為後患。

  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