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張五岳:未來兩岸關係 政治議題難迴避

http://www.CRNTT.com   2011-07-26 00:38:01  


 
  就大陸政策決策與執行層面機制建構而言,台灣大陸政策的最高決策機制係屬於“總統”與作為法定機制的“國安會”。筆者一貫認為,權力的擁有與共識建立的責任分擔,應該符合權力的比例原則。亦即,如果透過建立機制以凝聚台灣內部共識是重要的課題,那麼“總統”在權力的比例原則上應當承擔較大的責任。根據長期以來“陸委會”委託台灣各機構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目前在台灣內部主張統一者僅一成左右(根據政大選研中心與“陸委會”等所公佈民調自2002年起,主張獨立者就開始超過主張統一者),主張獨立者也只有兩成多左右,絕大多數民眾都主張維持現狀。因此,在台灣任何統獨主張不僅無法為朝野政黨所共同接受,也很難為多數民眾所認同。任何以統獨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戰略目標,都很難在台灣內部與兩岸互動上尋找到共識。既然兩岸與國際都期待台海的和平發展,不論是胡錦濤的“胡六點”,或是馬“總統”對兩岸關係一慣的主張,乃至民進黨執政時期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前“總統”在第二任就職演說也強調,他將結合朝野各政黨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發展兩岸和平發展綱領。

  因此,筆者一貫主張,未來為因應兩岸關係可能進行的政治性議題對話與協商,“總統”必要時可在“總統府”成立類似當年“國統會”的機制,設立類似“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的作為諮詢機制,研擬並探討“兩岸和平互動綱領”的可行性,並以作為台灣內部面對未來兩岸政治對話與進一步開展協商的凝聚共識的原則。20年前“國統會”的成立,乃至“國統綱領”的訂定,雖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考量,但先召開“國是會議”,這種透過民主機制提供朝野對話以凝聚共識的民主決策過程,使其能夠在兩岸主權爭議與台灣統獨對立中,尋求到最大的公約數,至今仍有其重大的啟示與意義。特別是面對未來兩岸關係進一步的發展與可能面對政治性議題的對話,無法讓台灣的民主多元成為兩岸互動中的重要槓桿,則將使台灣處於進退失據的困境。雖然長期以來朝野互信不足,欲透過政黨比例或是反映台灣政治生態組成類似諮詢機制誠屬不易。但筆者相信,如能記取“國統會”與“跨黨派小組”的經驗教訓,取其長而避其短。筆者研究認為當年“國統會”的成功,在於能夠凝聚台灣當時主流民意、邀請社會具有公信力客觀人士參與並擁有強有力的研究幕僚提供決策諮詢,而其不足之處在於李前“總統”與陳前“總統”在1999年之後的政治訴求,不論是“特殊兩國”論或是“一邊一國”不僅促使“國統會”停開,也背離“國統綱領”目標訴求,激化台灣內部朝野對立,更是促使兩岸政治互信蕩然無存。而民進黨執政時期跨黨派小組的失敗,更是與一方面當時朝野藍綠對抗無法反映當時政治生態,更遑論建立起制度性參與;另一方面完全缺專業幕僚輔助,提供給這些對兩岸事務完全陌生成員的必要諮詢;三方面也與陳前“總統”的決策風格乃至人格特質有關。上述三種因素,自然促使走向無疾而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