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抑通脹需約束公共投資擴張

http://www.CRNTT.com   2011-07-26 08:34:09  


治理當下中國通脹的關鍵在於抑制貨幣創造,而抑制貨幣創造的關鍵在於約束公共投資的擴張。
  中評社北京7月26日訊/中國的貨幣供給是在兩個圈上跳舞。一個圈可以稱之為外生圈,即央行向商業銀行吞吐基礎貨幣;另一個圈可叫做內生圈,即政府主導的信貸擴張。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是強有力政府主導的“供地融資”。不要簡單把土地出讓視為地方政府的收入,因為從全社會的角度看,這個錢還是開發商從銀行借出來的。政府事實上成為了中國貨幣創生的主體。

  最近的10年,如果央行以基礎貨幣向商業銀行大手購匯,構成近年中國貨幣之水的源泉,那麼政府主導的供地融資,則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體系的貨幣流量。這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通脹壓力不時相伴的貨幣基礎。

  2009-2010年兩年中,中國的基礎貨幣從12.9萬億增加到18.5萬億,淨增了5.6萬億(其中2009年增加1.8萬億,2010年快速增長了3.8萬億)。2009年基礎貨幣增速是11.4%,而廣義貨幣增速是28.4%;2010年基礎貨幣增速是28.7%,而廣義貨幣增速是19%。可見,2009年中國貨幣創造的主動力是內生圈,而2010年外生圈作出了更多的貢獻。2011年1—5月,基礎貨幣增長33%,而廣義貨幣增速進一步減至15.1%,外生圈的作用似乎進一步增大。

  中國證券報發表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文章表示,無論內生,還是外生,最終都殊途同歸,背後皆源於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擴張,這就是中國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

  文章分析,從外生圈看,大家第一感來自於外匯占款增長迅猛,然後由此推及人民幣匯率低估。由於進水管的口徑太大,一方面刺激了出口,國內產品和服務被過度輸出;與之對應的另一方面,貨幣被大口徑輸入到國內。

  但自2010年下半年至今,經常項目順差以外越來越成為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主渠道,貿易順差和FDI貢獻的外匯占款比例已經下降到了47%,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33%,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資金的進入來自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即便我們剔除掉今年人民幣跨境結算暴增的新因素所造成的800億美元外匯占款的增加,這個比例也在50%以上。

  如果說危機前,中國貨幣動脈的供血量主要還來自順差,危機後,中國的貿易順差從2007年、2008年2萬億人民幣的水平下降至2010年的12200億人民幣,今年上半年還不到3000億人民幣。

  那麼跨境資本汹湧而至的升值預期來自何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