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妄談孝道,是北大的墮落

http://www.CRNTT.com   2011-10-14 11:03:34  


 
北大重孝道考核是道坎? 可能製造偽君子? 

  2011年10月14日 08:22:31  來源: 北京晨報 

  據報道,北大近日公布了明年“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細則,和去年公布的遴選要求相比,今年細化了很多,還列出了不得被推薦的四條“高壓線”,其中第一條就是“不孝敬父母”。

  不孝就沒有資格被推薦上北大,消息一出爭議隨之而來,多數公眾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孝是人應有的基本素質,在孝敬父母意識趨於淡化的社會背景下,北大此項新規,是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反對者則認為,既然是選拔人才,就不必苛求於道德細節,包容仍應是北大的首要宗旨;而且是否孝順實難考察,卻易於造假。

支持

孝風不該淡化

  “孝敬父母”其實本來無須特別強調,子女孝敬父母長輩天經地義。子女對父母長輩的感情,幾乎應該是出於人倫親情的一種本能。百善孝為先。不孝,則不齒於人類,其實也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質。

  然而,在當下,特別強調“孝敬父母”,乃至成了推薦生的附加條件,卻似乎成了一種現實的需要。孝敬父母及長輩的風氣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常回家看看”這樣最起碼的要求,也居然要寫成一首歌,“啃老”儼然已成為“一族”,不以為恥,還理所當然,更有甚者,人際之間的金錢關係竟滲透進家庭之間,子女遺棄父母、乃至毆打父母的現象也已屢有所聞。

  這實在是傳統道德的危機。以孝事親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孝”字形就是上面一老人,下面一小孩,“像‘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孔孟儒學更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無疑,“孝敬父母”意識的淡化乃至喪失,是我們的教育應該吸取的一大教訓。教育本是傳道授業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做人處世,但是應試教育之下,卻是分數高於一切。而父母除了成績,當然不提任何其他要求,生活上更是百依百順,於是雖有高分,卻從來不懂得知恩圖報,不懂得體貼父母,其中不少孩子由嬌而橫,由愛生恨,甚至恩將仇報,當然也不可避免。

  對父母的孝敬,源於感恩。人生在世,其實應是一個不斷感恩的過程。唯有時時處處心存對父母、進而對他人、對社會的感恩感激之心,才可能對他人、對國家以及對社會做有益的事情。也因此,既是擇優推薦,不孝敬父母的學生不得推薦理所當然。(錢夙偉)

反對

不必糾結於孝

  這不禁令人想起漢代的“舉孝廉”。在講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奉行“百善孝為先”的封建社會,所謂“以孝治天下”自是有其內在的邏輯;但也還是避免不了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樣的“悲劇”。前車之鑒猶在,北大何以視而不見?

  平心而論,正如俗語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反過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對子女同樣是極其包容的,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即便真有子女忤逆,在關涉到高考升學、前途大事這樣的問題上,就是不孝家長也會違心地說孝——人之常情。所以,北大的這條新規定本就不具多少現實性。再退一步說,即便就是有“不孝”名聲在外的,也不意味著就不成才,不成器。隨手可舉的一個例子是,學生時代標舉“《非孝》”激起社會風潮的施存統先生,照樣成為翻譯家、文學家,做過上海大學的教授並社會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的勞動部副部長,還培養出了一個音樂家兒子——施光南。

  其實,孝或不孝,究竟只是家事,私德問題;但北大,卻是曾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聞名的。北大早年的教授,私德有疵,道德失檢的也並不乏人,如被魯迅稱為“偵心探龍”出賣師友的劉師培、出沒八大胡同的辜鴻銘。“有容乃大”,如此方成就北大之“大”。北大又何必糾結於學生私德的孝還是不孝呢?只要不在校園里“非孝”,包容之又有何不可呢?再進一步說,即便定要標舉孝順,正所謂“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拒絕不孝順的學生進來不算本事,將不孝順的學生迎進來,春風化雨成孝順地走出去,那才算是盡了教育的職事。(於立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