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北京胡適的五處故居

http://www.CRNTT.com   2011-12-14 14:50:21  


北京胡適居住過的米糧庫胡同4號
 
  3

  陟山門街6號:

  “把自己這塊料鑄造成器”

  上世紀20年代中期,胡適入住陟山門街6號。

  陟山門街不長,不過一二百米,略顯彎曲。它東端接景山,西端系白塔,曾是明清時代的皇帝禦道。現在這裡店鋪林立,游人眾多,商品、食品貨攤生意不錯。

  胡適從鐘鼓胡同遷居至此,平民小院兒變成了貴胄公館,居住條件上了一個檔次。這6號官邸主人,乃民國時期在段祺瑞內閣任司法總長的林長民。

  在陟山門街拉大鋸式地來回行走,就是總也尋不見6號。問保安、問清潔工、問附近鄰居皆告“不知”。這是胡適在京五處故居中惟一尋不見實物的故居。好在這條始於元代的古街巷尚在,讓人有故國神游的遐想。

  胡適在此寫過不少文章,較有影響的論文有“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現代評論》)。此文針對梁啟超將中西文化歸結為“精神(中國文明)”與“物質(西方文明)”二元對立的觀點,而發表其“沒有一種文明單是精神的,也沒有一種文明單是物質的”的看法。

  恰逢《京報》副刊開展“青年必讀書”專題討論,他提出兩個讀書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這也是他的故居所在――“陟山門”的一種隱喻和啟示嗎,其名言人人知曉:“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他以教授身份勉勵學子:

  “報國的真正功夫,(在於)培養個人的知識與能力。”

  他強調,若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必先“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4

  米糧庫胡同4號:

  “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

  1930年底,胡適一家在地安門內西大街米糧庫胡同4號安居。

  這裡南倚景山,北面靠近什刹海和鐘鼓樓,卻又鬧中取靜,是古都一方寶地。

  上世紀30年代初的北平乃至全國,正在忙著“祭孔”、“讀經”。對此,胡適很反感,撰寫文章“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後”刊發於《現代評論》(1934年)。

  他認為,無論“救國與復興民族”,都需要“最高等的知識與最高等的技能”,但是僅靠幾部儒家經典不起作用,只恐誤事。於是他斷言:“在今日妄談讀經,或提倡中、小學讀經,都是無知之談。”而辛亥革命以來“偉大的進步”,都不是“借重孔夫子”而得來。

  80餘年過去了,當時社會輿論所提“培養國民精神上之人格,奮起國民之精神,恢復民族的自信”等問題,依然是當下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而胡適的觀點是,從“大成殿裡抬出孔聖人”是無濟於事的,且“豈不是天下古今最可笑的愚笨嗎!”

  談到人格與信心,他感言:“照我這十幾年來的觀察,凡受這個新世界的新文化的震撼最大的人物,他們的人格都可以上比一切時代的聖賢,不但沒有愧色,往往超越前人。老輩中,如高夢旦先生、如張元濟先生、如蔡元培先生、如張伯苓先生;朋輩中,如周怡春先生、如李四光先生、如翁文灝先生、如姜蔣佐先生:他們的人格的崇高可愛敬,在中國古人中真尋不出相當的倫比。這種人格只有在這個新時代才能產生,同時又都是能夠給這個時代增加光耀的。”

  胡適所言現代中國的“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對今日祭孔與讀經熱浪該是一個冷靜的提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