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泰坦尼克百年祭不能只剩下娛樂和獵奇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17 11:40:25 |
想起了不久前的深圳全城大停電。有人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全城斷電”,讓人意識到,技術依賴下的現代環境是多麼脆弱:它可能讓城市夜如白晝,也可能因一個變電站陷入困頓。短期看,這需要強化公共服務,完善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機制;長遠看,則是要認識技術風險,做好長遠防範。實際上,現代社會諸如漏油、礦難這樣的人為災難,相當多數都是因為對技術的過於放心,因而放棄了對預防措施的完善,更不要說建立一套高效且行之有效的應急自救措施。 因此,對泰坦尼克的百年祭,除了娛樂和獵奇外,我們更該珍視它留給我們的公共財富。在成為大片的素材和津津樂道的談資之前,這首先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真實且悲慘的災難。而在分析這場災難的技術原因和自救乏力時,我們需要認識到,釀成悲劇的這一切直接因素之前,還有一個深層次的,甚至可以說現在都未能避免的人為意識因素任何時候,再先進的技術也比不上警惕的意識。 (作者:丁寅 來源:人民網2012年04月16日09:24) . 鏈接:電影《泰坦尼克號》是面人性的“鏡子” 100年足夠長,可以帶走無數人的生命,連同他們人生中經歷過的偉大或微小故事的記憶,但卡梅隆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再映,帶人們的記憶“穿越”回一個世紀前。1912年4月15日發生的那次海難重回熒幕,叩問著當下的道德水準和人性善惡,這是繼1997年之後刮起的第二次《泰坦尼克號》風暴。 昨天,有幸陪友人去影院觀看了這部“舊劇”,3D的技術應用只是個噱頭,影片本身才是吸引觀眾的最大部分,就如微博上眾多網友所戲言“15年前,我年紀還小根本看不懂;今天我終於看懂了,卻不見美艶的裸體女神”。少年變青年,青年到中年,十五年裡每個看過此片的觀眾都會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同行友人影畢後問了一個極“深刻”的問題:如果你和親人在那條船上,你會舍命相救嗎?在我沉思之際,她又說,當然在那種場景下,如果你選擇放棄是可以理解的。我脫口而出“不會”。 傑克在彌留時不是說了要“永不放棄”嗎。如果因不懂營救方法出現誤判導致營救失敗尚可理解的話,那選擇放棄親人自己逃生則是不可原諒的。不然,就不會有電影中露絲的神奇般幸存。 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一面人性的鏡子,觀眾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看到他人,也能看到整個社會,而影片對人性展現的提煉,則超出了愛情電影的簡單範圍,而是“人性和個體道德是一切社會公德的底線”。 這是一個階層分明、形色各異的眾生相。前半段中,頭等艙和三等艙生存場景展現出的地位歧視,貴婦們表面和善、內心互相排擠,暴發戶貴婦的善意相助,美艶露絲的內心痛苦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事故發生後的劇情則是百態人性真實展現的大集粹,每個人在面臨生死抉擇時的堅決、猶豫抑或狡詐,都是社會大眾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坦尼克號》仍然是現實人性的反映,如此,它所表現的多樣人性就有了合理性。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