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楊顯惠:不願再描述苦難

http://www.CRNTT.com   2012-06-02 09:44:42  


《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甘南紀事》的作者楊顯惠
  中評社北京5月12日訊/楊顯惠,《定西孤兒院紀事》、《夾邊溝記事》的作者,這些作品真實地還原了當年的歷史場景,動人心魄又引人深思……

  時代周報日前登載文章“楊顯惠:不願再描述苦難 下次寫知青生涯”:

  即便是憑借《甘南紀事》獲得小說大獎,楊顯惠在華語文學傳媒獎的頒獎禮上依然保留觀察者的習慣:他隨身攜帶單反相機,不停地抓拍會場上的瞬間。不少作家們圍過來向他致意,他不太適應,碰完杯後總低聲問身邊的人:“這是誰?那一位是誰?”大部分時間,他總是埋頭按快門。

  作家馬原亦舉著酒杯過來祝賀。“楊老,您知道他是誰嗎?”旁邊的人問他。

  “不知道。”楊顯惠有些遲疑,“我在作家圈裡來往的人真的不多。”對方愣了愣,笑著說:“看來,不認識其他作家的作家,才是好作家。”

  饑荒主題已經完成

  《甘南紀事》共16萬字,比之前的《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薄了不少。從2006年春天開始,連續五年,楊顯惠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駐扎甘南藏區,住在藏民的牛毛帳房和沓板房,記錄了近10萬字的採訪筆記,數千張照片。全書用12個故事講述了甘南的風土人情故事,是他之前在《上海文學》雜誌上連載了一年的同名作品。

  1946年生於甘肅,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到甘肅生產建設兵團當知青,經歷過當農工、售貨員、教師等。即便是在上世紀80年代加入天津作協,楊顯惠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根始終是在甘肅。每年寫作間隙,他總要離開天津回蘭州小住。“我寫的是那個地方的事情,我的根在那兒。”寫完《甘南紀事》上半部,楊顯惠回到蘭州休息,決定今年冬天將下半部完成。

  此前的作品《夾邊溝記事》直指上世紀60年代的大饑荒,通過近20個故事,揭開一段塵封50年的歷史。近3000名“右派分子”在夾邊溝勞改農場,經歷三年饑荒,最後活下來的只有600人。命運三部曲的另一部《定西孤兒院紀事》亦重述三年饑荒的故事。災難的三年過去,當時定西緊急成立孤兒院,收留了五六百個孤兒。即便是當事人杳如大海撈針,楊顯惠還是頑固地做著這件事,一次又一次走在採訪的路上。當受訪者向楊顯惠談起當年的饑荒和災難,再冷靜地叙述,最後也不由得潸然淚下。

  “《甘南紀事》的寫作比之前輕鬆很多。饑荒主題我已經完成,我想該創作一些輕鬆的主題,我不願再描述苦難。採訪中積攢了很多照片,也有過出攝影集的想法,那該是在寫作完成後的事了。”在甘南呆的時間很長,楊顯惠仍然不太習慣當地的飲食,“但是好多了,那邊飲食跟漢人的已經很像。”楊顯惠說話語速很慢,每個問題細細想一想才回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