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賽德克.巴萊:台灣原住民的抗日與助日 | |
http://www.CRNTT.com 2012-06-24 09:59:08 |
歷史B面:“高砂義勇隊”也不能被粗暴解讀成“投敵賣國” “霧社事件”後,日本面向原住民募兵,原住民踴躍應征,甚至寫血書來表達意願,遂有著名的“高砂義勇隊”。這距離“霧社事件”才十一年。在戰爭期間,這些台灣原住民“日本兵”對日軍十分“忠誠”。 台灣官方習慣將“高砂義勇隊”定性為“被日本政府設計” “霧社事件”時,日本殖民當局就對原住民的戰鬥力印象深刻,當時就有將強悍的原住民充當其戰爭炮灰之念,日本討伐部隊的大佐服部兵次郎曾說:“他們凶狠固然可恨,但若加以熏化善導,他們能在我軍領導下,成為軍隊的一部分”。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立馬付諸實踐,募集了原住民2萬餘人,成立“高砂義勇隊”。 台灣官方對“高砂義勇隊”的定性,與台灣政治大學的傅琪貽教授的說法基本一致:“所謂‘高砂義勇隊’,其中充滿了日本侵略者對台灣少數民族的誘騙和詭計。台灣的少數民族被送到南洋是被日本政府設計的。從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他就有意要利用台灣的原住民,因為到南洋打仗日本就不適合,那怎麼設計呢?叫‘志願’,這個部落要3個人,或者是4個人,最多是一次去3個人左右,就這樣送去。在1942年到1943年間,台灣少數民族分7到8次,每次幾千人到上萬人不等,被日本強迫送到東南亞戰場。他們被送去的名稱大部分都是農耕隊啦,或者是軍夫的名稱,到了那裡就被全部投入戰場,而且是第一線的,最先鋒的,破壞美軍基地,空軍基地,先導部隊,最後接到死亡的命令,就是你們都要死。奔赴戰場的少數民族青年當中,很多人都死在了戰場。 ”換言之,即認為這支部隊的前因後果,都是日本殖民者“誘騙和詭計”的結果。 原住民高聰義說:“當時大家都覺得當兵是一件光榮的事,即使戰死也心甘情願” 日本面向原住民募兵時,原住民較為踴躍應征參軍的,甚至有年輕人寫血書表達參軍欲望。為什麼他們對於參軍如此熱情?回到那個年代,願意平心靜氣分析的話,這背後是有歷史和現實的考慮的。 “霧社起義”後,日本殖民當局修正了對原住民的歧視和鎮壓政策,加速推行對原住民的“皇民化”政策。原住民被“皇民化”熏陶多年,不少年輕人認為參加“皇軍”就是效忠“天皇”,有一份血書寫道:“天皇陛下萬歲,我是日本男子,具有大和魂,無論如何辛苦,為了天皇陛下,為了國家,一概不以為苦。請收我為軍夫。”原住民高聰義說:“當時年輕人被問何時當兵,就像今天問人‘吃飽飯沒’般自然,當時大家都覺得當兵是一件光榮的事,即使戰死也心甘情願。”他在1943 年7 月也寫了血書。 高砂義勇隊隊員楊清課老人說:“蔚為可觀的高薪,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除了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外,原住民也出於現實考慮去參軍的。“高砂義勇隊”隊員楊清課老人如此回憶當時入伍緣由:掙錢也是日本允諾給每個當兵者每月工資82 元(日幣),這對當時少有現金收入的原住民來說,無疑是蔚為可觀的高薪,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當然,從眾心理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在當時。日本人對原住民的心理進行強烈刺激,一面向原住民小姐教育說“沒參加義勇隊的,不是男人”;另一面又向原住民青年說“這些小姐認為,不參加高砂隊的,不是男人。” 朝鮮士兵金在淵評價高砂義勇隊:“自己不吃,有人卻在運送糧食的途中饑餓而死” 在戰爭期間,這些台灣原住民“日本兵”對日軍十分“忠誠”。1974年,在日本投降29年之後,一名高砂義勇隊隊員,在印度被發現,被稱為“最後的皇軍”。他是台灣原住民,漢名叫李光輝,本族名叫史尼雍。李光輝被派住太平洋戰場,駐守摩羅泰島。他不知道日本投降,直到1974年被發現時,他還在“堅守”,仍然保留著戰爭年代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十八發子彈、軍用水壺和鋼盔。高砂義勇隊的“忠誠”在其他的記錄中也見證到。朝鮮人金在淵談到他對台灣高砂義勇隊的印象: “高砂義勇隊,替我們的部隊運送軍糧來,我們對於他們的‘誠實’感到訝異。自己不吃,有人卻在運送糧食的途中饑餓而死。要是我的話,餓了,就自己把糧食吃了。” 金在淵對這種“忠誠”的理解:“不管如何,高砂義勇隊員是樸直的吧” 高砂義勇隊對於日本的“忠誠”,不只是被日本同化了就可以完全解釋。原住民的“忠誠”部分源自自身“樸直”人性。朝鮮人金在淵說: “(我們)絕不會像他們一樣,為日本軍在道義上盡情分而身亡。真是沒有那麼愚蠢(荒謬)的事了。不管如何,高砂義勇隊員是樸直的吧?!他們是為了日本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若是朝鮮人志願兵的話,首先會考慮自己的存活而無他。” 同時,原住民的尚武傳統與好爭戰功的意識也間接造就了他們對日本的“忠誠”。曾和高砂義勇隊共事過的日本人石井敏熊大尉就這樣歸納他對原住民的觀感: “高砂義勇隊有極高的責任感……同一部落出身的高砂義勇隊,對戰功的競爭意識比想象中的還強;如有同伴受到獎賞,其必也努力爭取戰功,以免返回部落受到族人的恥笑。”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