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發展城鎮化的低碳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7-02 08:29:13  


 
  同時,中國城鎮化與歐盟城鎮化所處的階段也有本質的區別。歐盟的城鎮化目前已是一種成熟的城鎮化,基本上處於維護狀態,甚至還帶有一定的萎縮性。因為它的人口相對來講是穩中有降,經濟適度集中。上世紀60年代,在巴黎一些中產階級中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就是反向的城市化。為追求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中產階級搬到郊區而不在城市里居住。現在由於能源和碳排放方面的約束,他們又從郊區走向城市中心,產生了“再城市化”現象。

  “不管怎樣,歐盟城鎮化的框架已經定型,像倫敦、巴黎、柏林,500年前是這麼一個雛形,300年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可能100年以後,它還是這樣。但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潘家華詳細闡述說,按照“十二五”規劃,中國城鎮化的速度是每年0.8個百分點,5年則增長4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年將有1100萬人口進入城市,而整個倫敦才有1000萬人口。“我們一年新增的城市人口就有一個大倫敦這樣的規模,這個規模則意味著基礎設施、房屋建築、就業、社會服務、公共保障的增加,意味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增加。這一數量在歐盟國家看來是不可想象的,而這還只是我們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潘家華以鮮活的數字說明了中國實現低碳城鎮化的艱巨性。

  再反觀中國現有的城鎮化,約有2.5億人雖然生活、居住、工作在城市,但是他們屬於城市的邊緣人口,享受不到相應的城市公共服務。比如,住房限購政策實施以後,他們沒有資格在城里買房,享受不到城里人所享有的醫療服務保障,他們的孩子也不能公平地享受城里的教育。要把這些人口真正吸納到城市中來,如果一年吸納1000萬則需25年的時間,如果一年吸納2000萬則要12年左右的時間。2.5億人口的融入問題對歐盟來說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向歐洲城市“取低碳節能經” 

  走低碳節能、生態綠化之路,歐洲國家的經驗無疑值得借鑒。談及此,曾在歐洲生活8年的潘家華打開了話匣子。他認為,向歐洲城市“取低碳節能經”主要應著眼於四個方面:

  第一是技術方面。如瑞典、荷蘭,利用建築節能解決保溫隔熱等問題降低建築能耗。在這里,只要關上房間的窗戶,即使沒有空調,人的熱量也可以保證房間里的溫度維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當然由於大西洋暖流的作用,這里的溫度不會達到-10℃,一般在0℃~8℃之間,不像中國北方地區的溫度那麼低,但是這些國家的建築隔熱標準絕對過硬。“前些天在波恩氣候會議期間,我的一位德國朋友開了一輛2.0排量的奧迪車,每百公裡只耗4升汽油。他有什麼妙招呢?因為汽車有這樣一種裝置,一見紅燈自動熄火,熄火期間不消耗任何汽油。”潘家華關於利用技術創新降低小汽車耗油量的講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第二是制度方面。歐洲城市重視規劃並且嚴格執行質量標準,一步到位基本沒有反覆。而在中國一些城市,換一任市長修編一次規劃,修編一次規劃則大拆大建一次。在城市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道路被“開膛破肚”,廣場地磚被掀掉重鋪。這種司空見慣的事兒在歐洲則極少發生。比如,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城市地面採用一種硬化技術,一百年也不需要更換。其實,在這方面,我們不是做不好,關鍵還是要在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等方面做足文章。另外,歐洲所有的大學都是開放式的,我們的學校則是封閉起來的,學校的規模很大、人口眾多,一口進,一口出,不可能不造成交通擁堵。這也是我們的規劃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第三是管理方面。歐洲國家與國家之間不設置消耗能源、降低效率的繳費站,消除了國家之間的交通通行障礙,從而減少了浪費,實現了低碳。
 
  第四是消費方面。歐洲民眾普遍接受低碳、節約的消費理念,如日常出行選擇慢行方式,降低碳排放等。在歐洲,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但大家都喜歡騎自行車。當然,那里騎自行車的條件比較好,有專用的自行車道,安全又快捷。一般來講,每小時能行15公裡,很少低於10公裡。儘管歐洲的太陽光輻射比較弱,但很多家庭都自費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和太陽能熱水設備,這種低碳消費理念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