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作者考證江青與“蔣家的裙帶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12-01 11:02:15  


 
  1987年8月31日至9月6日的《新新聞》周刊上,載有一篇《金門,永不開門?》。這篇文章記述,當時的台灣當局規定,金門居民不能持有照相機、收音機和各種球類。不能持有照相機,是怕人拍攝軍事要地;不能持有收音機,是怕偷聽大陸的廣播(在台灣當局看來那也叫“敵台”);至於不能持有各種球類,是怕士兵及居民抱著籃球、排球偷渡大陸。另外,由於金門是“前線”,台灣本島的居民未得當局批准不能前往,因此“對台灣民眾來說,金門是一個好像熟悉,但事實上卻完全陌生的地區”。我曾在金門“自由行”,讀了此文才對金門的往昔有了形象的了解。

宋美齡竟修改蔣介石遺囑

  1987年4月6日至12日的《新新聞》周刊,則有一篇《台灣重要人物的宗教信仰》,文章切入點可謂出人意料。文章分析道:由於宋美齡是基督徒,蔣介石也皈依基督教,而蔣介石篤信基督教,又在國民黨中產生很大影響。在國民黨高層,基督徒比比皆是,從張群、何應欽、蔣緯國、李登輝、陶希聖到嚴家淦、辜振甫等,都是基督徒。文章透露,蔣介石雖然加入基督教,仍對佛教十分懷念。蔣介石在日月潭畔為追思母親而建的慈恩塔,便是道地的佛教建築。文章指出,蔣介石的遺囑中稱:“自餘束發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此處“總理”即孫中山。很多國民黨人以為,蔣介石在遺囑中把“耶穌基督”與孫中山相提並論,不倫不類,紛紛指責蔣介石遺囑的起草者秦孝儀。秦孝儀一直保持沉默。直到過了若干年才說出內情:遺囑是蔣介石病重時口述,由他執筆寫成,原本沒有“耶穌基督與”這5個字,是宋美齡要求加上去的。這清楚表明,國民黨高層的基督教熱,源頭是宋美齡。文章還指出,蔣經國本信奉佛教,後來當蔣介石成為基督徒,他也改信基督教,但是蔣經國仍熱心佛教,在台灣多次去天後宮參拜,還熱心於蓋關公廟。

  在1987年8月24日至8月30日的《新新聞》上,讀到《海峽兩岸的“空中飛人”》一文。此文描述了台灣“開禁”之前,有那麼些人“上午還是台北圓山貴賓,翌日則成中南海嬌客”。這些在當時令兩岸民眾羨慕的“兩邊吃糖葫蘆”的“空中飛人”,有陳香梅,有楊振寧,有李政道,有王贛俊……這篇報道還配發他們在兩岸受到高層接見的照片,反映了海峽兩岸在“冰凍時期”的特殊來往。

  1987年10月15日,蔣經國宣布開放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在台灣引起極大震動,自然也成了《新新聞》報道的重點。在1987年10月19日至25日的周刊上,詳細披露了蔣經國如何在1987年5月就秘密指示“副總統”李登輝主持“探親專案小組”,對於開放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規定一系列政策,既要做到使美國不誤會台灣,又要使大陸能夠接受、配合。這一切都表明,蔣經國“小心謹慎地在測試水溫”,尋找台灣與大陸、美國之間的平衡點。這些有關國民黨大陸政策決策內幕的文章,在大陸幾乎很難看到。另外,《新新聞》還披露美國《新聞周刊》亞洲版所載的《台北敲開北京的大門?》,反映了美國政府對於台灣當局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的探親,“對於兩岸的未來”,“有樂觀的預測”。

  接著,在1987年11月23日至11月29日的周刊上,我讀到在台灣的大陸探親潮中兩篇異常的報道:

  一篇是《梁實秋死不瞑目》,說的是梁實秋在1987年11月3日去世,雖然台灣民眾可以赴大陸探親,但當時開放探親是單向的,梁實秋在北京的長女梁文茜無法到台灣為父親奔喪,使“梁實秋死不瞑目”。報道說,梁實秋夫人韓菁清實在無奈,提出最低要求:“第一天讓梁文茜到台北,第二天去梁實秋墓地,第三天回大陸。”連這樣的最低要求,也無法得到批准。我曾多次採訪過韓菁清,也採訪過梁文茜,她們都對梁文茜不能去台灣奔喪極為忿懣。

  另一篇報道題為《當年冒死做義士,而今情怯做歸人》,以特殊的視角記述那些駕機叛逃、前來台灣的“反共義士”,聽到台灣開放民眾大陸探親時那種錯綜複雜的心境,他們“害怕逮捕不敢回去”,想家而又有家難回。

  1988年1 月13日蔣經國逝世。我在《新新聞》上的《四十年來第一電》一文中,看到作為此文的插圖,刊載了1988年1 月15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右上版,上面的醒目標題便是《中共中央電唁蔣經國逝世》。《新新聞》的報道注意到,“中共當局”這次反應“空前迅速”,認為這是“四十年來第一電”。也就在這一期上,還發表《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強人走了,誰來當家?》、《兩個蔣總統,歷史來裁判》、《沒有蔣總統的蔣家》等文,多角度報道蔣經國之死。還有一篇《當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則是在蔣經國去世消息剛一公布時,《新新聞》記者採訪諸多台北民眾,講述對於蔣經國去世以及台灣前途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