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反思毛澤東的歷史周期律談話

http://www.CRNTT.com   2012-12-29 11:23:47  


 
相關鏈接:黃炎培的“新歷史難題”:規律?概率?

  2012年12月27日03:37人民網 楊天

  [導讀]“律”還是“率”?成了黃炎培遺留下來的又一“歷史難題”。

  一直扮演“當代語文裁判所”角色的《咬文嚼字》雜誌社,2009年底因黃炎培當年提出的一個 “歷史難題”,成為被“咬嚼”的對象。

  2009年12月20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09年十大語文差錯》,其中第九條為:“時政文章中容易出錯的詞語是:興亡周期律。”

  “1945年黃炎培訪問延安,在同毛澤東的交談中,說到中國歷史上不少政權‘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沒有跳出‘興亡周期律’的支配。‘興亡周期律’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直至今天。但長期以來,媒體宣傳中都將‘興亡周期律’誤為‘興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種規律,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點反覆出現,不是兩個數值的比率。”《咬文嚼字》作了如此說明。

  九天之後,上海《文匯報》刊登了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榮臣的質疑文章。他認為“周期率”的提法沒有錯,若改成“周期律”,則“反映不出當年毛澤東與黃炎培談話的深層次含意”。

  “律”還是“率”?成了黃炎培遺留下來的又一“歷史難題”。

  就此,本刊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和知情人士,並查閱了相關文獻和檔案資料,探究當年那段著名的“延安談話”的前前後後,試圖澄清這一黃炎培的“新歷史難題”。

規律?概率?

  被後人稱作“窑洞對”的黃炎培與毛澤東的那段談話,發生在65年前黃炎培等國民參政員訪問延安期間。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澤東與黃炎培在延安進行了一次長談。

  據黃炎培後來所著《延安歸來》記載:當時,毛澤東問到黃炎培在延安幾日的感受,深諳中國歷史的黃炎培談起了“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認為“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屈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黃炎培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條避免重蹈歷史覆轍,最終跨越“歷史周期率”的新路。這就是所謂的“黃炎培歷史難題”。

  在《延安歸來》書中,使用的是“周期率”。

  對這個問題,毛澤東似早有考慮。“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談話中提到的‘歷史周期率’,除了包含有‘規律’的意思,更多的是概括了歷史上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政權興亡更替現象的‘概率’。”張榮臣撰文說。

  在他看來,規律揭示的是事物發展中必然的、穩定的、客觀的聯繫,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卻無法改變規律。因此,“如果講‘周期律’的話,是不是否定了‘跳出’興亡周期的可能性?這樣也就沒有必要尋找打破興亡周期的‘新路’了。”

  對此質疑,《咬文嚼字》雜誌社主編郝銘鑒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規律是反覆出現的,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規律本身是不可改變的,但前提條件一旦改變,規律也就可能不起作用了。而概率是可能的比率,那是“跳”不出的。

  “黃炎培提出的興亡周期規律的前提條件是人治、專政。靠封建王朝這樣一代代繼承下去,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能改變這個規律,總要重蹈覆轍。而現在前提條件改變了,是人民掌權,是民主。所以毛澤東當年沒有說改變興亡周期的規律,而用了‘跳出’。就是你的規律對我不起作用了,我不在你的範圍里了,前提條件不存在了。這段談話的深刻性就在這裡。”郝銘鑒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