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的若干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09:13:42  


 
  三、 新型城鎮化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

  文章指出,城鎮化作為最大潛力的擴大內需領域,涉及的面較廣,所需要的配套政策涉及的領域也較為廣泛。城鎮化實際上是把原來的農業人口、農村經濟捲入工業經濟,納入城市生活,這既是實現聚合效應,推動經濟增長,也是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的一個重大轉變。管理得好,容易產生規模經濟,但管理不當,也容易產生規模不經濟。

  2011年,中國第一產業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中國非農就業人口和城鎮非就業人口之和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61.6%,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1.3%,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5%。

  這說明,一是中國農村人口比重超過了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存在提高農業效率,進一步轉移農村人口的空間。但考慮到農村人口年齡結構,大量的老弱病殘,青壯勞力的比重已不高。蔡昉2007年估計,2005年中國剩餘勞動力為2500萬至1億人;二是非農就業人口和城鎮非就業人口占比超過城鎮常住人口,這意味著中國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非農就業人口,存在進一步城鎮化的條件;三是城鎮戶籍人口占比嚴重小於城鎮常住人口占比,這凸顯了中國社會保障等社會福利的欠賬,城鎮化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支持;四是人口城鎮化滯後於土地城鎮化。2000年到2010年,城鎮建成區面積增加了78.52%,但城鎮人口僅增加了45.18%,但是城市的交通、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問題卻逐步嚴重,一方面反映了城鎮化的粗放式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市管理能力的不足。

  為此,新型城鎮化需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至少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土地問題,包括徵地補償、農村集體用地確權流轉和耕地保護等;

  二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涉及戶籍制度,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轉移和統籌,社會公共服務,如醫療、養老、教育等,保障房的建設和分配問題;

  三是產業和就業問題,涉及傳統產業升級,如何推動服務業發展,引入民間資本,農業現代化和經營機制的創新等;

  四是消費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問題,如物流體系建設等;

  五是財政和金融問題,如何為城鎮化和農村基礎設施融資,如何保證可持續的社會福利制度,保證財力和事權的匹配;

  六是城市布局和城市及社會管理問題。人口密度的提高,資源緊張,如何更加有效使用資源,如何保證資源的占有和使用的公平合理,如何在市場機制之外,引入必要的法制規範。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問題:一是如何避免產生城市貧民窟的問題,這需要將城市化和產業、就業緊密結合起來。需要完善社會安全網,對市場失敗者和弱勢群體的必要和合理的支援體系;二是如何保障農民長期利益的問題。除了需要保證必要的徵地補償外,還需要結合農業經營機制的轉變,為農民獲得長期收益提供機制保障,否則容易陷入涸澤而漁,激發短期過度消費;三是避免為城鎮化而造城。城市的布局應有經濟和社會合理性,避免簡單的造城,最終形成“鬼城”。部分保障房和城鎮建設已有過深刻的教訓;四是應保證社會福利的可持續性,應加強城市管理(交通、水、垃圾、治安)能力;五是需要配套社會和文化的轉變,應避免陷入文化的沙漠,產生社會問題,尤其是犯罪、腐敗(不僅是公務員)等,提高城市群體的社會認同感,充分發揮合理法制的規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