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變農民工模式打造出口強國

http://www.CRNTT.com   2013-01-29 08:45:56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訊/中國是出口大國,而不是出口強國,換句話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非品牌與技術大國。到了大國向強國轉換的時候了。
 
  解放日報發表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文章表示,出口大國的典型特征是,生產多、消耗多而贏利少。一種新的統計模式能讓出口真相脫穎而出。1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巴黎聯合發布了經過多年合作研究出的“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貿易測算法”。按照這一方法,中國的出口瞬間下降,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說,按照附加值測算,200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大約應該減少25%,日本最大出口國是美國,而非中國。美國所占比重達19%,中國則為15%,日本對華順差基本消除,對美順差則達360億美元,增加約6成。
 
  蘋果手機案例使“附加值貿易”這一概念得以流行,暴露了加工大國的低利潤。亞洲開發銀行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在蘋果手機貿易上對美國出口值約為20億美元,如果以附加值測算,中國在這一貿易上對美出口額實際僅為7300萬美元;而中國當年也從美國進口1.215億美元蘋果手機零部件,如果以附加值測算,中國在這項貿易上對美實際存在4800萬美元的貿易逆差,而不是順差。中國所取得的收益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加工所獲得的收益,與品牌、技術挨不上邊。事實上,我國的機器人、3D打印等技術的核心原材料都要靠進口,其中精密機床、材料科學等方面的落後眾所皆知。
 
  文章稱,指責中國的出口加工型貿易拖了中國經濟的後腿,缺乏歷史常識。三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要什麼沒什麼,能夠拿到訂單發展出口貿易已經是幸事,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出口貿易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中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重大的成果是形成了產業鏈,形成了市場企業的基本管理模式、工藝流程。
 
  上世紀70年代末的第一次改革解放了勞動力,中國農村地區的居民可以決定生產什麼,把剩餘價值留給自己,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成為中國第一批從衝出農村的產業工人,但他們的農民身份並未改變,農民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奇怪的景觀。說白了,農民工就是政府不必承擔任何社會福利的廉價勞動力。
 
  製造大國需要的就是廉價勞動力,不必經過專業培訓,從事最簡單的組裝加工,年齡與健康是他們最大的資產。看過卓別林《摩登時代》的人,就能夠理解中國農民工本質就是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大工業時代的產業工人,沒有社保,沒有福利,人如機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