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1962:中國“春晚”誕生秘事

http://www.CRNTT.com   2013-02-10 08:49:14  


 
  “讓百姓笑”

  “笑的晚會”肇始於1961年的“新僑會議”。

  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逐漸進入尾聲。6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新僑會議”, 倡導“雙百”方針和文藝民主。會議在沉寂已久的文藝界激起了巨大波瀾。

  北京電視台馬上行動起來。

  北京電視台是新中國首家電視台,隸屬於中央廣播事業局,於1958年開播。每晚播出,都是直播。

  節目只覆蓋北京地區。1961年時,北京市740萬常住人口中,約有1萬家庭有了電視機。那時候,買一台天津產的9寸或12寸北京牌黑白電視機,普通人家需要花三四個月的工資。如果哪戶人家有了電視,到了晚上,就會搬到屋外,院子裡幾十人圍著一起看。

  7月初,北京電視台編輯部副主任(相當於副台長)孟啟予主持了編輯組長會,落實“新僑會議”精神。

  她傳達說,針對當時幹部群眾普遍精神緊張、情緒不大好的狀況,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提出,廣播電視節目要輕鬆一些、愉快一些。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梅益則進一步提出,電視應該比廣播離人民生活更近一點,要創辦一些在電影院和劇院買票看不到的節目。

  文藝組組長、不到30歲的笪遠懷將領導的話記在了心上,召集手下的編導們開會落實。文藝組不到10人,都是年輕人。

  為此,負責戲曲的楊潔(後來的《西游記》的導演)等人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醜戲集錦”,負責音樂、歌舞的黃一鶴和鄧在軍(1983年春晚的導演)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搬上了屏幕,並做了頗富創意的電視化處理。

  但笪遠懷覺得,種類還不夠豐富。他決定要辦一個相聲晚會。“既然要讓大家笑,那就叫‘笑的晚會’吧。”

 “買票看不到的節目”

  當時的中國相聲界,最有名的是京津兩地的相聲演員,北京有侯寶林,天津有馬三立,“相當於相聲界的兩個碼頭”。這兩個碼頭的演員從來沒有在電視上合作過,這不就是外面“買票看不到”的節目嗎?

  文藝組一個早年師從侯寶林的年輕人宋洪負責聯繫天津曲藝團,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同在北京的中央廣播說唱團、北京曲藝團就更好溝通了。

  笪遠懷將節目按照青年在前、資深人士在後的順序做了編排,京津兩地節目穿插進行,唯一的群口相聲作為壓台節目。

  1961年8月30日這一天,非年非節,只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三。

  白天,幾個團的相聲演員來到了台裡。對天津來的演員沒有任何接待,甚至沒有安排住處。演員們簡單地走了一遍場。

  當晚8點,“笑的晚會”在大播送室(台內人習慣稱“大播”)開始直播。台下的幾排椅子上,滿滿擠著參加晚會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們。

  多年後因主持《話說長江》而為大家所熟知的陳鐸,當時在中央廣播事業局下屬的中央廣播電視劇團工作,身兼演員、攝影師和音樂編輯數職。那天,他一邊幫著音響師調話筒,一邊拍照。“拍這種晚會有要求。為節約經費,不能超過兩個膠卷,每個膠卷12張片子,必須上交。”

  因為當年尚無錄像技術,所有節目都是直播,三次笑的晚會都沒有錄像帶留下,甚至也沒有節目單留存,陳鐸保留下來的照片,就成為少有的影像記錄。

  晚會播出之後,觀眾寫來了100多封來信,大加讚揚,要求再辦。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電視中看到如此集中的名家相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