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港刊:德法和解啟示中日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3-03-22 11:08:48  


2012年7月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法國蘭斯會面,并參加德法和解五十周年慶典。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訊/香港《亞洲周刊》3月24日(提前出版)一期登載題為《德法和解對中日關係啟示》的文章,文章說,德、法兩國是歐洲整合的強力引擎,德法之友好,在全世界恐怕找不到第二對。但德法並不是天生的最佳搭檔,數百年來,他們曾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檢視德法由百年世仇蛻變為堅強盟友的經過,在中日關係因釣島紛爭劍拔弩張之際,或可發揮啟示作用,提供和解的線索。

  從百年世仇到和解典範

  近代德、法間的敵對,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30年戰爭,法國積極謀取歐洲霸權,而德國還是四分五裂的城邦時期。1813年,拿破侖被英、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的反法同盟打敗,此後,德(普魯士)、法冤冤相報儼成宿命。從1870年起的不到一個世紀時間裡,法德三次兵戎相見(普法戰爭及兩次世界大戰),浴血殘殺。普法戰爭後,統一德國的普王威廉一世故意選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登基,盡情羞辱法國;於是一戰後的議和條約當然也就在凡爾賽宮簽,法國報了一箭之仇,痛宰德國,埋下後者在20年後挑起更大戰爭的禍根。

  盛產葡萄酒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是德法恩怨的縮影。該地區在30年戰爭後割讓給法國,普法戰爭後歸還普魯士,一戰結束後回歸法國,二戰初期被納粹德國占領.二戰結束再次被法國收回。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後一課》描寫亡國奴被禁學母語的悲哀,說穿了就是大法蘭西民族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之作,誰欺負誰,其實還得看是從哪個年代算起。以社會諷刺和幽默語言著稱的作家兼插畫家溫格爾曾以“歐洲的廁所”來形容他的家鄉,意思是這塊資源豐饒之地引入覬覦,“老被占著”。

  二戰後,世代深仇在冷戰的現實威脅下,終於出現和解的契機。最大功臣之一就是出生於洛林的羅伯特.舒曼。舒曼曾短暫擔任法國總理,其後出任法國外交部長。他出生時是德國人,後來變成法國人,切身體會到歷史仇恨的無稽,因此大力推動和解,1951年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確保成員國互免關稅直接取得煤、鋼等資源,是歐洲共同市場概念的濫觴;德國魯爾區(也可以說是西德工業)因此獲得重生的機會。共同的經濟利益,將戰後德國的命運和西歐綁在一起。

  隨後,法國為脫離美國的掌控,積極拉攏德國,1963年1月22日,法國總統戴高樂和德國總理阿登納簽署德法友好合作條約,也就是《愛麗舍條約》,制定交流機制,奠定了德法友誼和歐洲整合的基礎。《愛麗舍條約》今年慶祝50年金婚,諾貝爾和平獎在去年年底頒給歐盟,正是因為德法盡釋前嫌的和解典範,成就60多年歐洲的安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