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貨幣政策該如何應對通脹隱憂

http://www.CRNTT.com   2013-03-24 10:15:35  


 
  貨幣政策應中性偏緊

  文章指出,如果我們從貨幣價值的角度衡量,通脹其實就是一種貨幣現象,一旦其供應量超過其需要量,就會引發貨幣貶值即通脹。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一切價格持續上漲的現象都可視為通脹。也就是說,除了CPI、PPI和GDP縮減指數外,資源(土地、礦產等)、資產(房屋、股票、債券等)價格的持續上漲也是通脹現象。只不過由於資源、資產價格波動性過大,很難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的中長期態勢,並以此採取相應的調控政策。因此在實踐中,還只能以CPI或PPI來衡量通脹水平(GDP縮減指數沒有官方公布數據)。

  由於通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貨貶值現象,如何避免貨幣超發就成為各國央行應對通脹的必然選擇。然而,如何分析、判斷“貨幣超發”以及“貨幣超發”和“通脹”之間的關係,國內外出現了很多相關理論和學說,如貨幣學派、凱恩斯理論、菲利普斯曲線、供給學派等。儘管這些理論和學說無一能完整解釋中國目前的貨幣供應和通脹之間的關係,但綜合起來看仍可找到一些共同點。如:貨幣供應要滿足經濟增長、就業和貿易的需要,但供應過度就容易引發通脹;貨幣供應與經濟的貨幣化程度、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重、經濟活動的效率等密切相關;影響一國通脹的因素不僅來自國內還來自國外(即輸入型通脹);貨幣供應還與匯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相關等。

  對於近期市場上熱議的M2占GDP比重過高導致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問題,要客觀分析。在西方貨幣學派經典的貨幣數量論方程MV=PY中,如果貨幣流通速度(V)是個常數,或者是個穩定函數,那麼貨幣供應增速(M)與名義GDP增速(PY)之間就存在穩定的關係。即只要貨幣供應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大體一致, M2/GDP就不會逐漸攀升。然而,M增速目標要想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貨幣乘數相對穩定,即央行能夠很好地控制廣義貨幣M2(而不僅僅是基礎貨幣M0);二是貨幣流通速度相對穩定。唯如此,央行才能維持好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間的關係。但這兩個條件並不容易達成。一方面,央行可以調劑基礎貨幣,但難以完全掌控貨幣乘數。央行可以通過法定準備金率影響貨幣乘數,但貨幣乘數還受商業銀行行為、經濟金融制度、社會文化傳統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貨幣流通速度也不在央行掌控之中。金融脫媒的發展已成為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M2占GDP比重偏高(2012年達188%,比高收入國家平均150%的水平還高),既與中國金融脫媒發展不足、直接融資渠道狹窄有關,也與金融運行效率不高、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有關。從近幾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實踐角度觀察,M2占GDP比重偏高並不必然導致CPI上漲,但終歸容易引發包括資源、資產在內的廣義通脹壓力增大,不得不予以重視。在目前全社會的流動性並不緊缺,表外融資發展又易於失控的背景下,確定一個適中的新增信貸額度和廣義貨幣供應增速對消除通脹隱患、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十分必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