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讀《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3:48:09  


 
  孟曉蘇:當時我們幾個都是厲以寧老師帶的研究生,書中收錄的是我們3個人的碩士畢業論文,其他的部分是厲老師所寫。我們這群人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也不是為了找工作,我們當時都有工作,我當時已經做了6年萬里同志的秘書,在論文答辯的時候我是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副局長,李克強和李源潮都是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既然是讀書就得認真讀,當時要求我們幾個有工作經歷的學生,每人都要寫幾篇文章在專業刊物上發表,現在或許還能找到。所以到畢業的時候,碩士論文對我們這些人來說並不是太大的難題,李克強寫的題目是挑戰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說。我們的導師組由三位組成,分別是厲以寧、蕭灼基和劉方棫,平時三位老師一起指導我們,後來才以題目分別安排論文指導教師。

  蕭灼基老師問我們,你們誰來寫這篇論文,挑戰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說?“二元結構”說的是發展中國家必然是發達城市和落後農村並存的發展結構,劉易斯因為清楚地論述了二元結構,獲得了諾貝爾獎。蕭灼基當時認為中國經濟學者有能力挑戰挑戰二元結構說,這就是後來李克強那篇論文的名字的來源,《試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我已經在國務院工作了8年。又跟著萬里同志到了全國人大,積累下不少實際工作經驗,也經歷了改革波瀾壯闊的過程。面對當時農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的徘徊與1988年價格改革的失敗。因為有了那段實踐,我決定寫中國經濟改革戰略,確定的題目就是《試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提綱確定後這篇碩士論文我大約用了一個星期就寫出來了。後來我的導師確定為劉方棫,李克強的導師是蕭灼基,厲以寧老師指導了李源潮。

  我的這個題目包含著當時最敏感的內容,即把市場取向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我詳細論述了“起點模式”、“過渡模式”和“目標模式”。我所謂的“起點模式”並不是完全的計劃經濟,因為中國沒有像前蘇聯那樣的計劃經濟條件,中國是一種很模糊的模仿的“計劃經濟”,其中還帶有一些封建色彩。總之我們的起點模式就是這樣一個不成體系的東西,妨礙了中國發展。那“過渡模式”是什麼呢?過渡模式就是當時的“雙軌制”。而“目標模式”一直沒有人深入研究,有不少人把它叫做“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提出來的是堅持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

  時代周報:在當時極左思潮還很盛行的時候,你為什麼敢提出市場經濟?

  孟曉蘇:其實,十二大以來已經有了一些相類似的說法,不過當時並沒有太明確的描述。我之所以敢提出市場經濟,是因為我多年在高層工作,親耳聽到萬里同志1986年就說過,雙軌制的未來發展方向是走向市場經濟,這句話被我記住了,並且把它寫了出來。

  轉軌過程中的過渡模式存在著誘發性改革和強制性改革,對這兩種不同的改革操作我都做過論述,誘發性改革是群眾為了自身利益而謀求的改革,強制性改革就是中央確定了要推進改革,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把它叫做“頂層設計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還有“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摸著石頭過河”也是當時就已經研究出來了的不同模式,淺水區可以摸著石頭過河,那深水區靠什麼?我認為要靠理論指導。現在在中央文件,包括習總書記的講話裡,都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成功的戰略。李克強總理多次講到了改革進入深水區。他們這些論述都是十分深刻與切合實際的。

  聽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中國夢、李克強總理闡述施政理念,我感覺到習近平和李克強率領的這支團隊是個“夢之隊”,他們所闡述的中國夢是170多年以來多少革命先烈的夢想,也是我們今天的夢想。我在聽李克強談政府機構改革,談經濟發展的設想,包括城鎮化的時候,幾次熱淚盈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