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續)

http://www.CRNTT.com   2013-06-21 14:45:20  


 
  要特別強調鑒定責任

  藝術品鑒定市場缺乏秩序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文化部剛剛發布的通知中也直言不諱:近年來我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藝術品交易中的真偽及其鑒定問題成為行業發展的障礙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對於文物鑒定,長期以來市場鑒定存在監管空白是問題的源頭。

  1983年,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成立。這家由國家文化局成立的機構,是中國唯一的政府文物鑒定機構。

  此前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通過。曾主持起草保護法的文物專家謝辰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時起草文物保護法時還沒有所謂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也就沒有民間鑒定需要文物鑒定資質、資格這一方面的考慮。因此目前我國沒有完善的文物鑒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而國家鑒定委員會這種權威機構又不對民間鑒定。

  《文物法》規定,乾隆以前的文物不准交易;乾隆以後的符合一定條件可以進入市場。如此,全國古玩市場絕大多數都是違法交易;而按現行《拍賣法》, 只要事先聲明不“保真”,買家須自負文物古玩真偽的風險。

  不管是《文物法》還是《拍賣法》,事實上都約束不了文物鑒定和買賣市場。由於巨大的利益誘惑,民間鑒定成為魚龍混雜之地。儘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明文規定“回避原則”,但仍然無法避免一些權威專家“落水”。前些年著名的“金縷玉衣”事件便是例證。收藏家馬未都在接受採訪時曾說,要解決文物行業的問題,“首先要健全制度,二流制度也比一流的人強”。

  謝辰生也認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制定一套規矩,類似建立文物鑒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處長、研究館員餘輝曾建議:國家可以對文物鑒定人的資質進行限制。對於鑒定資格的認證可以採取以個人為單元的形式。另外要特別強調鑒定責任,如果鑒定錯了,鑒定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文物鑒定的“靠譜”路徑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國古陶瓷數據庫,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有的窑沒發掘,有的窑還不知道在哪兒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靜 | 北京報道

  2013年3月12日,媒體報道:宋代畫家米芾的國寶級畫作《深山夜雨》將於17日亮相美國紐約貞觀拍賣行,起拍價約為人民幣2億元。

  消息一出,藏家朱紹良在微博上吐槽:“貞觀拍賣一向雷人,看到這幅‘米芾’作品,就知道林輯光先生(貞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編者注)又犯病了可惡的是還有比老林雷的,推波助瀾,欺騙大眾。”

  天價拍賣同時帶動了中國贋品市場的大繁榮,“拍賣出去的文物,半個月後文物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一模一樣的贋品,價格就跟著拍賣公司的天價走。”《中國文物黑皮書》作者、學者吳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贋品的猛增把文物市場池水攪得更渾,高仿品真偽難辨,專家不專,文物鑒定“霧里看花”,“中國目前整個藝術品鑒定基本上處在無政府主義狀態,亂象叢生。”吳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回歸到鑒定的技術根本,在“眼學”逐漸無法抵擋高科技制假的攻擊,同時科學鑒定發展尚未成熟的時期,文物鑒定究竟何去何從?

  “眼學”在高仿面前屢吃敗仗

  “眼學”曾經是鑒定藝術品的主要手段。

  “仿製品在宋代就有了,它和贋品不一樣,仿制是因為喜歡或者出於某方面的研究去複制一件古代精品,製造者不以欺騙為目的。”吳樹解釋說,“在高仿品還未大量出現之前,憑借鑒定者的經驗、學養和閱歷,根據文物的器形、紋飾、款識等特征判定真偽的‘眼學’,準確率還是很高的,很長歷史時期內能夠為收藏者把關。”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收藏大軍迅速擴張,中國收藏家協會估計收藏者過億,盜墓人員超過10萬人,全國現有各類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近萬處,商鋪數百萬家,從事文物走私、制假、販賣活動的從業人員難計其數。

  “科學制假的出現,讓傳統的‘眼學’屢吃敗仗。”吳樹說。

  “高仿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以瓷器為例,瓷器‘眼學’鑒定的要點主要有五個:看口沿,看外形,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形狀特點;看釉色,是青釉還是白釉;看顔料,青花的花色不一樣;看底部露出的胎色;看外部鈣化程度。”吳樹說,高科技作假能夠做到幾乎完全複制電腦上的藝術品圖像,包括彎曲的弧度、老化程度甚至是材料中所含的化學元素配比。

  一位接受吳樹採訪的高仿高人仿制的藝術品經常在拍賣會上拍賣,以仿品的價格賣到國外去,又以古董的價格高價拍賣回國,“倒騰”過程中沒有一位鑒定專家識別出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